站內分類
- 華文書籍
- 外文書籍
- 愛米粒
- 白象文化
- 斑馬線文庫
- 寶瓶文化
- 北京十月文藝
- 布克文化
- 采實文化
- 長鴻
- 城邦原創
- 重慶出版
- 初文出版
- 春光
- 達觀
- 大河文化
- 大將
- 大塊文化
- 大辣出版
- 大牌
- 大旗
- 大是文化
- 大田
- 典藏閣
- 逗點文創結社
- 獨步文化
- 廿九几
- 方智
- 高寶
- 好讀
- 黑眼睛文化
- 洪範
- 後話文字工作室
- 華威國際
- 皇冠文化
- 基本書坊
- 集合
- 寂寞出版
- 尖端
- 鏡文學
- 究竟出版社
- 聯合文學
- 聯經
- 臉譜
- 零極限文化
- 麥穗
- 麥田出版
- 漫遊者文化
- 貓頭鷹
- 木馬文化
- 南方學院
- 平心出版
- 啟動文化
- 啟明
- 青空文化
- 日出出版
- 商周出版
- 時報
- 書林
- 水靈文創
- 水煮魚文化
- 三采
- 三聯
- 拾青文化
- 世一
- 崧燁文化
- 桃色壞男孩
- 臺大出版
- 台灣東販
- 台灣角川
- 台灣商務
- 天培
- 天下文化
- 衛城出版
- 蔚藍文化
- 五南
- 新經典文化
- 香港文學館
- 香港中和出版
- 無境文化
- 新星球
- 行人
- 秀威資訊
- 要有光
- 野人
- 易博士
- 印刻
- 有鹿
- 有人
- 玉山社
- 原動力文化
- 遠流
- 遠足文化
- 圓神
- 智福
- 中華

【預購】流動香港飲食誌◎蕭欣浩
平常價 $23.00/
結帳時計算稅金和運費
《流動香港飲食誌》匯集蕭欣浩多年來累積的經驗,為飲食相關的書籍和電影,留下了一些評論,也有作者抒發對香港和台灣的飲食文學、文化的一點看法。
作者為前明報專欄邀約作家,故書中許多文章來自《明報・語文同樂》的專欄。作家蘇童與蕭欣浩的酒食對談放於附錄,像餐後點綴的甜點,對整頓飯起重要的作用。
本書除了暢談港台兩地的地道美食之外,更涉及飲食源流,飲食與社區互動,飲食文化等深層次的討論。
作者為前明報專欄邀約作家,故書中許多文章來自《明報・語文同樂》的專欄。作家蘇童與蕭欣浩的酒食對談放於附錄,像餐後點綴的甜點,對整頓飯起重要的作用。
本書除了暢談港台兩地的地道美食之外,更涉及飲食源流,飲食與社區互動,飲食文化等深層次的討論。
作者簡介
蕭欣浩
香港嶺南大學中文系講師,主要從事語言文字、飲食文學及文化研究。
「蕭博士文化工作室」創辦人,身兼作家、詩人,也曾任法國餐廳大廚。
2015-2016獲嶺南大學「優異教學奬勵計劃」優秀教學證書。仁愛堂陳黃淑芳紀念中學校董。
文學家紀錄片「他們在島嶼寫作2」劉以鬯《1918》、也是《東西》的副導演。
電視節目「學是學非」、「粵講粵㜺鬼」學者嘉實。
著有:《解構滋味:香港飲食文學與文化研究論集》。
蕭欣浩
香港嶺南大學中文系講師,主要從事語言文字、飲食文學及文化研究。
「蕭博士文化工作室」創辦人,身兼作家、詩人,也曾任法國餐廳大廚。
2015-2016獲嶺南大學「優異教學奬勵計劃」優秀教學證書。仁愛堂陳黃淑芳紀念中學校董。
文學家紀錄片「他們在島嶼寫作2」劉以鬯《1918》、也是《東西》的副導演。
電視節目「學是學非」、「粵講粵㜺鬼」學者嘉實。
著有:《解構滋味:香港飲食文學與文化研究論集》。
序
十七年後
原來,我在飲食界已經有十七年了。
二〇〇二年十月三十一日,我第一次以廚師身分踏進餐廳廚房,開展實踐理想的旅程。沒錯,是一趟旅程,飲食風景變化萬千,縱使遇上高山低谷,仍然叫我樂此不疲。廚房像是中途的寄宿營地,食材豐富,用具齊備,全員整裝待發,隨時準備好一探大千世界。食物與香料混雜的氣味,煎煮聲夾雜大廚的指令,手指忙於整理堆積如山的青口,誰人灒白酒升起熊熊火炎,齒頰間嚐到現打南瓜湯的清甜。
二〇〇三年三月,香港爆發非典型肺炎,連帶飲食業受到嚴重打擊。當年十九歲的我算是富經驗的廚房學徒,備料執碼手到拿來,邊切肉邊偷看大廚煮每一道菜,累積成日後「埋爐」的手藝。「沙士」悄悄來襲,我與很多人一樣,來不及反應。本以為疫情不會對自己有太大影響,不過是大家戴上口罩,街上行人減少,餐廳更注重清潔消毒,顧客更傾向選擇貴價西餐廳(因為枱與枱相隔得比較遠),幾間中式食肆因無法經營而倒閉。
現在回想起來,年輕的自己不免天真,社會大事對個人的牽扯,就如地底板塊的移動,不著痕跡,卻又影響深遠。一日我如常在廚房切菜,走進一個陌生的中年男人,看上去約四十多歲,經理叫我安排工作給他。他分擔了一些準備工作,對他來說,只是簡單不過的功夫,兩三下就完成。我問他為甚麼來當廚房雜工,他說酒樓結業,即使資深廚師也不易找到工作,因為要養家,甚麼也得要做。他只做了一星期,沒交代半句就消失了,遺留下來的,反而是我的撫心自問,二十年後,當遇到社會的大事件,我會像他一樣嗎?
當時的我沒經驗,也未逢社會巨變,看到身旁的實例難免被嚇怕。經過好一陣子的思前想後,覺得憑藉知識可以更易跨過難關。二〇〇三年九月,我重回升學的路途。接著五年,我不時回到餐廳廚房,繼續無邊的飲食探索。後來飲食延伸到我的研究領域,文學與文化的知識,教我看清味道背後的心思和故事,奶茶隨地域產生了變化,火鍋也有自己的身世。逍遙遨遊,時間彷彿失去了計算的功能。
二〇二〇年三月,新冠肺炎肆虐全球,香港再次面臨挑戰,各行各業受到前所未見的沖擊,飲食業也成了重災區。多家食店相繼結業、停業,剩下的也只能苟延殘喘,但「窮則變,變則通」,新興店家冒起,傳統食肆轉形,顧客習慣改變,食物質素起落,飲食文化一時間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順著生活的波瀾,我坐在辦公室,對著電腦為學生授課,看疫情的最新消息,批改系統上的作業,不忘留意飲食業的動向,思考飲食文化的脈動。
資訊紛擾,在難得的靜夜,點開空白的檔案,寫下這篇序言,思緒凝聚成文字,才警覺十七年已經悄然過去了。《流動香港飲食誌》匯集我多年來累積的經驗,為飲食相關的書籍和電影,留下了一些評論,也有抒發對香港和台灣的飲食文學、文化的一點看法。書中更多文章來自《明報・語文同樂》的專欄,數年前得編輯貞貞邀約,定期為教育版撰寫文章,逐漸養成寫作的思維和習慣,記錄自己感受世界的文字足跡。後來專欄由Gem接手處理,他們都給予我很大自由,容許我作個人的嘗試和發揮,感謝他們一直的幫助與包容。作家蘇童與我的酒食對談放於附錄,像餐後點綴的甜點,對整頓飯起重要的作用。
再次感謝香港藝術發展局的支持,這本小書才得以結集面世,文字得以聚合紙上,不單給予我很大的鼓舞,也是對香港飲食文學及文化範疇的肯定。與黎漢傑先生再次合作,彼此已有默契,加上初文出版社團隊的支援,處理大小事務,出版過程順暢無阻,感謝他們的信任和協助。
著作出版是階段的總結,也是人生的梳理,勾起一浪浪的回憶與反思。十七年以來,我不斷思考當時去留的決定,是對是錯,也只能作估算,經過多番內心掙扎,始終沒有答案。疫情再現香港,無人可以預料,我置身其中,更多一重感受。十七年後,一些事情應驗了,我雖然不願看見,事實卻放在眼前,解開了深藏的鬱結和疑惑。
時間埋藏的錦囊,不知何時揭開。
下一個十七年後,不知道會是怎樣的光景?
寫於抗疫中的香港
二〇二〇年四月六日
十七年後
原來,我在飲食界已經有十七年了。
二〇〇二年十月三十一日,我第一次以廚師身分踏進餐廳廚房,開展實踐理想的旅程。沒錯,是一趟旅程,飲食風景變化萬千,縱使遇上高山低谷,仍然叫我樂此不疲。廚房像是中途的寄宿營地,食材豐富,用具齊備,全員整裝待發,隨時準備好一探大千世界。食物與香料混雜的氣味,煎煮聲夾雜大廚的指令,手指忙於整理堆積如山的青口,誰人灒白酒升起熊熊火炎,齒頰間嚐到現打南瓜湯的清甜。
二〇〇三年三月,香港爆發非典型肺炎,連帶飲食業受到嚴重打擊。當年十九歲的我算是富經驗的廚房學徒,備料執碼手到拿來,邊切肉邊偷看大廚煮每一道菜,累積成日後「埋爐」的手藝。「沙士」悄悄來襲,我與很多人一樣,來不及反應。本以為疫情不會對自己有太大影響,不過是大家戴上口罩,街上行人減少,餐廳更注重清潔消毒,顧客更傾向選擇貴價西餐廳(因為枱與枱相隔得比較遠),幾間中式食肆因無法經營而倒閉。
現在回想起來,年輕的自己不免天真,社會大事對個人的牽扯,就如地底板塊的移動,不著痕跡,卻又影響深遠。一日我如常在廚房切菜,走進一個陌生的中年男人,看上去約四十多歲,經理叫我安排工作給他。他分擔了一些準備工作,對他來說,只是簡單不過的功夫,兩三下就完成。我問他為甚麼來當廚房雜工,他說酒樓結業,即使資深廚師也不易找到工作,因為要養家,甚麼也得要做。他只做了一星期,沒交代半句就消失了,遺留下來的,反而是我的撫心自問,二十年後,當遇到社會的大事件,我會像他一樣嗎?
當時的我沒經驗,也未逢社會巨變,看到身旁的實例難免被嚇怕。經過好一陣子的思前想後,覺得憑藉知識可以更易跨過難關。二〇〇三年九月,我重回升學的路途。接著五年,我不時回到餐廳廚房,繼續無邊的飲食探索。後來飲食延伸到我的研究領域,文學與文化的知識,教我看清味道背後的心思和故事,奶茶隨地域產生了變化,火鍋也有自己的身世。逍遙遨遊,時間彷彿失去了計算的功能。
二〇二〇年三月,新冠肺炎肆虐全球,香港再次面臨挑戰,各行各業受到前所未見的沖擊,飲食業也成了重災區。多家食店相繼結業、停業,剩下的也只能苟延殘喘,但「窮則變,變則通」,新興店家冒起,傳統食肆轉形,顧客習慣改變,食物質素起落,飲食文化一時間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順著生活的波瀾,我坐在辦公室,對著電腦為學生授課,看疫情的最新消息,批改系統上的作業,不忘留意飲食業的動向,思考飲食文化的脈動。
資訊紛擾,在難得的靜夜,點開空白的檔案,寫下這篇序言,思緒凝聚成文字,才警覺十七年已經悄然過去了。《流動香港飲食誌》匯集我多年來累積的經驗,為飲食相關的書籍和電影,留下了一些評論,也有抒發對香港和台灣的飲食文學、文化的一點看法。書中更多文章來自《明報・語文同樂》的專欄,數年前得編輯貞貞邀約,定期為教育版撰寫文章,逐漸養成寫作的思維和習慣,記錄自己感受世界的文字足跡。後來專欄由Gem接手處理,他們都給予我很大自由,容許我作個人的嘗試和發揮,感謝他們一直的幫助與包容。作家蘇童與我的酒食對談放於附錄,像餐後點綴的甜點,對整頓飯起重要的作用。
再次感謝香港藝術發展局的支持,這本小書才得以結集面世,文字得以聚合紙上,不單給予我很大的鼓舞,也是對香港飲食文學及文化範疇的肯定。與黎漢傑先生再次合作,彼此已有默契,加上初文出版社團隊的支援,處理大小事務,出版過程順暢無阻,感謝他們的信任和協助。
著作出版是階段的總結,也是人生的梳理,勾起一浪浪的回憶與反思。十七年以來,我不斷思考當時去留的決定,是對是錯,也只能作估算,經過多番內心掙扎,始終沒有答案。疫情再現香港,無人可以預料,我置身其中,更多一重感受。十七年後,一些事情應驗了,我雖然不願看見,事實卻放在眼前,解開了深藏的鬱結和疑惑。
時間埋藏的錦囊,不知何時揭開。
下一個十七年後,不知道會是怎樣的光景?
寫於抗疫中的香港
二〇二〇年四月六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