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預購】後人間喜劇◎董啟章
平常價 $31.00繼《地圖集》、《愛妻》後,再度突破寫作格局。
將哲學、科學及文學融於一爐──董啟章挑戰時代的最新力作!
「文學不能完全機械化生產,因為作家的意識和潛意識,會在個人和時代的互動中,產生獨特的無法約化的作品。」──卡爾維諾(Italo Calvino)
寫作者如董啟章,像一臺注定要被鬼魂圍繞的機器。
他們注視著時代走上科學操縱、權力統治、社會悲劇,
矢志在其中找到人性的能量,將其扭轉成喜劇!
「一本博學、強悍、力透通俗的不正經政治寓言。」──連明偉
★駱以軍盛讚的同代作家
★紅樓夢獎三屆決審團獎得主
★2019年台北國際書展大獎小說類得主
★代表作《體育時期》售出國外電影版權
──關於創作 後人間喜劇
「一本博學、強悍、力透通俗的不正經政治寓言。」──連明偉
小說家駱以軍曾說:「當今的華文小說家,若真要選出一位與諾貝爾獎得主大江健三郎對話,也就是董啟章。」香港教授李歐梵則以「異數」推崇他在香港作家中獨樹一格的精緻風格。日本作家中島京子則以「日本在書上將董啟章與卡爾維諾做比較」來引介董啟章。
「文學不能完全機械化生產,因為作家的意識和潛意識,會在個人和時代的互動中,產生獨特的無法約化的作品。」──卡爾維諾(Italo Calvino)
作為香港當代少數還在小說文字上經營的作家,董啟章的認真早已經受華語文壇公認。2020年,他在香港與世人共同經歷了時代震撼後,寫下這本虛以新加坡,實則寫給香港的寓言小說──並以「喜劇」定位之。
──故事簡介
有繁複的演算、影響全世界的陰謀、爭取自由的人、魔術子彈、旋轉瀑布及熵理論。
在故事裡混戰、追逐與思考──
故事主角是以「模控學」專業聞名的香港教授胡德浩,受邀至新加坡擔任客座教授,實為秘密研究計畫的顧問。隨著故事,我們跟胡教授一起感受到這個研究計畫並非尋常。誘惑他的德國教授巴巴拉、奇特的鄰居作家「黑」、登堂入室的女學生「林恩祖」、名為「Ghost Writer」的靈魂書寫器,以及社會菁英們的權力鬥爭。
與此同時,胡教授在香港的前妻與女兒也隱隱與故事有著關聯。胡教授陷入謎霧中,唯一知道的是:他參與了一個創造超越現有人類的「後人類」計畫。單純的學術生活從此生變。
隨著恩祖身分真相浮出以及失蹤,他越來越靠近國家權力的核心,與既是律師,同時也是計畫背後金主女兒的柳海清相戀後,讓他知曉了關於這個國度的未來模樣,乃至人類的未來姿態──後人類們的生存危機。
他能否扭轉局面?擊發象徵「自由」的最後一發子彈──後人類生存宣言,為自由的正義扭轉局面?
名人推薦
王德威、郭強生、馬家輝、鄧小樺、林奕華、連明偉
韓麗珠、廖偉棠、陳國偉、陳智德、陳栢青
---齊聲推薦---
董啟章
1967年生於香港。香港大學比較文學系碩士。現專職寫作,寫作生涯接近三十年。1994年即以〈安卓珍尼〉獲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中篇小說首獎、〈少年神農〉獲同屆短篇小說推薦獎,令當時從未懷疑過這兩篇皆出自「同一人」之手的評審們為之讚嘆。他的寫作從虛擬到現實,似真似幻,卻又寫入家庭、妻子與兒子,並以自身的寫作語言回應世界。《精神史三部曲》、《自然史三部曲》為其著名系列。其《體育時期》改編成舞台劇,並售出國外電影版權;《地圖集》也已翻譯成多國語言。近年於長篇小說創作大有突破,從《愛妻》再到《後人間喜劇》,拓展更加貼近大眾的寫作路線。
2006年《天工開物‧栩栩如真》榮獲第一屆紅樓夢獎決審團獎。
2008年再以《時間繁史‧啞瓷之光》榮獲第二屆紅樓夢獎決審團獎。
2013年《地圖集》獲國際「科幻&奇幻翻譯獎」(Science Fiction & Fantasy Translation Awards)長篇小說獎。
2014年被選為香港書展年度作家。
2019年《愛妻》獲台北國際書展大獎;2020年此作令他三度獲紅樓夢獎決審團獎。
著有《安卓珍尼:一個不存在的物種的進化史》、《地圖集:一個想像的城市的考古學》、《體育時期》、《天工開物‧栩栩如真》、《時間繁史‧啞瓷之光》、《夢華錄》、《繁勝錄》、《博物誌》、《名字的玫瑰:董啟章中短篇小說集Ⅰ》、《心》、《神》、《愛妻》、《後人間喜劇》等多部短篇集、長篇小說及各類文集。

【預購】安卓珍尼(2019 復刻版)◎董啟章
平常價 $21.00逾越小說該有的本分,牠是一則偽裝成小說體的生物筆記。
超出小說原來的界線,「安卓珍尼」教會我們,小說不止是小說,小說是神啟的創世紀,萬古渾沌後的一次大爆炸,開天闢地,日月流轉,億萬顆星辰熠熠發亮,塵埃落定,各安其位。
安卓珍尼,一隻雌雄同體的斑尾毛蜥,是一個不存在的物種進化史;也是一次在文學長河的演化史中,極其珍貴的基因突變。
逾越小說該有的本分,牠是一則偽裝成小說體的生物筆記。
超出小說原來的界線,「安卓珍尼」教會我們,小說不止是小說,小說是神啟的創世紀,萬古渾沌後的一次大爆炸,開天闢地,日月流轉,億萬顆星辰熠熠發亮,塵埃落定,各安其位。
小說是女媧塑人,倉頡造字,天工開物。
小說是宇宙論、神話學、知識論。
安卓珍尼,董啟章百科全書式風格的開端,辭典小說的原型,一位秀異小說家的物種源始,最初的誕生。
作者簡介
董啟章
1967年生於香港,香港大學比較文學碩士,現從事教學並專事寫作。1994年以〈安卓珍尼〉得到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中篇首獎,同年以〈少年神農〉獲短篇小說推薦獎,技驚四座,在台灣文壇獲得矚目。陸續出版《雙身》、《名字的玫瑰》、《衣魚簡史》,以及長篇小說《體育時期》。另有《地圖集》、《V城繁盛錄》、《The Catalog》等類目錄學作品。近年致力於創作「自然史三部曲」,已完成第一部《天工開物.栩栩如真》、第二部《時間繁史.啞瓷之光》,體製精巧,包羅宏富,為物件史、心靈史、科學史的百科全書大集合。

地圖集◎董啟章
平常價 $20.00 這不是一本地圖
它是90年代以來重要的城市論述
在空間與權力中
它讓我們認識一座城市的身世
中國時報開卷好書獎、亞洲週刊中文十大好書、紅樓夢獎決審團獎、香港藝術發展局藝術發展獎年度最佳藝術家獎、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聯合報文學獎、聯合報讀書人最佳書獎得主、香港知名作家董啟章┼畫家楊智恆,跨界跨域首度合作
地圖模仿世界,還是世界模仿地圖?
地圖是埋藏在時間之下的地方,
地圖是凝止在地方之上的時間。
在1841年之前,在1997年之後,
故事已經開始,故事還未結束。
考古學家是下一個太平盛世的第一位備忘錄零餘者,
用文字繪畫香港的地圖,建構一段被遺忘的V城歷史。
彷彿波特萊爾筆下所描述的城市漫遊者般,
或者卡爾維諾的馬可波羅,
考古學家憑藉上一個千年殘存下來的維多利亞城地圖,
通過想像,解讀和重構一個湮沒城市的面貌,
開發地圖這種地理測繪形式中的歷史、文化和權力暗示,
把地圖重新讀成一種小說、一種虛構、一種偽嚴肅,偽學術風格,看似正經,實則荒誕。
有如卡爾維諾的《看不見的城市》,用解讀地圖的方式
把一座實實在在的香港城拆成數十節神祕而虛幻的片段
香港新生代重要畫家楊智恆,特別為本書繪製四幅具有代表性意義的跨頁插畫,
小說家VS.畫家,是對昔日香港的沉思,對香港未來的推想;
更是小說諧仿理論論述的有趣實驗。
《地圖集》分為理論篇、城市篇、街道篇和符號篇,全書成於1997年前夕,作者董啟章嘗試在這歷史性時刻重繪香港地圖:
.理論篇發掘或發明各種形容香港地理的名詞,帶出閱讀城市的理論;
.城市篇與街道篇結合虛構與地方掌故,重寫歷史,審視當下的香港;
.符號篇是對香港城市透過書寫想像的空間刺探一個實體城市的過去、現在與將來。在史實的基礎上鋪排虛構的情節,虛實之間,令讀者著迷。
從理論篇→城市篇→街道篇→符號篇,
從消失到重建,
香港,這個名字,
從文字到畫面躍然紙上。
作者簡介
董啟章
1967年生於香港。香港大學比較文學系碩士,現專事寫作及兼職教學。1994年以〈安卓珍尼〉獲第八屆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中篇小說首獎,同時以〈少年神農〉獲第八屆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短篇小說推薦獎,1995年以《雙身》獲聯合報文學獎長篇小說特別獎,1997年獲第一屆香港藝術發展局文學獎新秀獎。2005年《天工開物.栩栩如真》出版後,榮獲中國時報開卷好書獎十大好書中文創作類、亞洲週刊中文十大好書、誠品好讀雜誌年度之最∕最佳封面設計、聯合報讀書人最佳書獎文學類。2006年《天工開物.栩栩如真》榮獲第一屆「紅樓夢獎:世界華文長篇小說獎」決審團獎。2008年再以《時間繁史.啞瓷之光》獲第二屆紅樓夢獎決審團獎。2009年獲頒香港藝術發展局藝術發展獎2007/2008年度最佳藝術家獎(文學藝術)。2010年《學習年代》榮獲亞洲週刊中文十大好書。2009年秋赴美國愛荷華參加國際寫作計畫。
著有《紀念冊》、《小冬校園》、《安卓珍尼:一個不存在的物種的進化史》、《家課冊》、《說書人:閱讀與評論合集》、《講話文章:訪問、閱讀十位香港作家》、《地圖集:一個想像的城市的考古學》、《雙身》、《名字的玫瑰》、《講話文章Ⅱ:香港青年作家訪談與評介》、《V城繁勝錄》、《同代人》、《名字的玫瑰》、《The Catalog》、《貝貝的文字冒險:植物咒語的奧祕》、《衣魚簡史》、《練習簿》、《第一千零二夜》、《體育時期》、《東京.豐饒之海.奧多摩》、《天工開物.栩栩如真》、《對角藝術》、《時間繁史.啞瓷之光》、《致同代人》、《學習年代》(《物種源始.貝貝重生》上篇)、《在世界中寫作,為世界而寫》等。
繪者簡介
楊智恆
2006年開始從事插畫,作品見香港報章雜誌。
V城系列總序
為未來而作的考古學 安維真
把《地圖集》、《夢華錄》、《繁勝錄》和《博物誌》四本書放在一起,整理成「V城系列」重新出版,引出了好幾個問題:一、文體的問題;二、作者的問題;三、內容的問題。我將環繞這三方面作出簡單的闡述。
第一,這四本書在文體上並不一致,當中《地圖集》是論說體和記敘體的結合;《繁勝錄》交替使用了記錄、敘事和抒情三種文體;《夢華錄》和《博物誌》兩者比較相似,都是較純粹的故事體。從《夢華錄》和《繁勝錄》的書名,我們可以上溯至中國南宋的城市筆記──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耐得翁的《都城紀勝》、周密的《武林舊事》和西湖老人的《西湖老人繁勝錄》等。這些筆記或追懷北宋首府汴梁的風貌,或記述南宋首府杭州的勝景,風格和用意也非常接近。根據這個寬鬆的標準,我們可以把「V城系列」的四本書歸入宋代以降的「城市筆記」這個類型。
不過,此四書的立意和寫法,又非傳統的「城市筆記」能完全涵蓋。其中《夢華錄》和《博物誌》的敘事性,近似於筆記小說或微型小說,而《地圖集》和《繁勝錄》則有強烈的論述成分。這些都是舊式「城市筆記」所無的。後兩者的考古論述,又特別強調當中的虛構性。於是,此四書除「城市筆記」之外,最大的共同之處是小說的筆法。這裡所謂的「小說」,糅合了古典義和現代義。古典者,小說作為「街談巷語,道聽塗說」之民間及非正統的知識載體和敘述形式;現代者,小說作為想像性的、虛構的文藝創作。結合此二者觀之,便得此四書的真義。
第二,這四本書所設定的作者或敘述者均具有多重和多變的特徵。當中《夢華錄》和《博物誌》的情況看似較為簡單,皆出於敘事者並不現身的第三人稱全知敘事,但「城市筆記」的故事採集和編撰成分(錄和誌),又暗示了一層第二度呈現的存在,即非一般意義下的「作者與作品」的直接關係了。在《繁勝錄》的序言裡,便記述了《夢華錄》的出處。據此《夢華錄》實為「V城大回歸時期」劉華生所撰之「本地城市風物紀錄」,而《繁勝錄》則為後起之書,即於「大回歸五十年」由「V城風物誌修復工作合寫者」、「大回歸時期新生代」維多利亞、維朗尼加、維奧娜、維慧安、維納斯、維真尼亞及維安娜七人,「於文獻堆填區發掘出劉華生的稿件,經過重組和校正」,整理出「第三代的夢華錄」,也即是《V城繁勝錄》了。是以《繁勝錄》中的每一章也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為風物誌修復者「維某」的個人化抒情及論述;第二部分為經過整理及摘取的劉華生城市觀察及記述;第三部分則是劉華生所記之第一人稱生活小故事。據稱劉華生的《V城夢華錄》從未出版,原稿亦已散佚,但我們有理由認為,現在這個系列中包含九十九個小故事的《夢華錄》,就是劉華生的作品。
《地圖集》的作者問題也比表面看來複雜。只要細心分析書中篇章的敘述語言的差異,便可以看出它是出自一群而非一位考古學者的敘述角度的作品,而他們的敘述時空位於不特定的未來。這種時間設定和《繁勝錄》有相似之處。這群敘述者的敘述方式並不一致,距離之遠近和涉入的程度也有差別,當中有的嚴肅說理,有的感物抒情,有的冷嘲熱諷,有的揮灑想像。就地圖這種「求真」的製作而言,《地圖集》處處彰顯「作假」的意圖,表現的卻是文學想像的極致。而從製圖到讀圖再而到說圖的過程,也突出了「作者作為讀者」和「閱讀作為創作」的方法,構造了多層次的發聲位置。此特點也一定程度見於《繁勝錄》中V城風物誌修復者對前代人劉華生的文本的閱讀。
第三,所謂「內容問題」,特指此四書所共寫的「V城」及其涵義。V城實指香港,乃是毫無疑問的事情。以V代之,正是建構一層虛構的距離,由此可遠可近,可顯可隱,可真可假,可虛可實。更重要的問題是:這是以何種方式建構和呈現的V城?此中的建造或拆解方式,才是此四書的要旨。從根本上說,當然是以小說的方式,但小說的方式的妙處,就是可以容納或借用非小說的文類。《地圖集》是當中走得最遠,想像最瘋狂的。地圖作為一種符號系統,其運作當然與文字大為不同,但也不是沒有可以互涉互用的地方。至於《繁勝錄》,則最全面和直接採用古代「城市筆記」的體裁,構造出多層次的城市景觀。《夢華錄》和《博物誌》同樣通過人和物的關係來寫城市,前者是人和人為物/消費品的互相界定,後者是人和自然物(也有少量人為物)的交感並生,並藉此開展出變化無數的「人—物」關係。而「城市」作為一巨大的人為物,及其中的物的總體呈現,又必然通過人的生存其中才能確立及延續其存在及其價值意義。V城就是這樣的城市演化的標記。
這個系列不但以城市為書寫對象和內容,也是以城市為認知及理解世界的定位。所以,我們不應只著眼於書中如何描寫城市景觀,而應反過來把城市視為觀看的方法。上面雖然提到此四書跟中國古代城市筆記的淵源,但以城市為觀看視界這一點,卻又接近西方傳統。城市作為世界模式,在西方發源甚早。希臘以城邦為政治單位自不待言,羅馬帝國是由羅馬城所統治的帝國,而聖奧古斯汀的「上帝之城」實為天國的隱喻,與「世俗之城」(人類世界)成為對照。城市除了是建構世界的模式,也是人作為一個群體棲居於地上的模式,這在現代都市文明出現後更為顯著。而V城,歷來就是以「城」的方式存在。此「城」實是中西兩種城市觀的合體顯像。這是V城的獨特之處,珍貴之處。
對應「城」的空間特質,V城書寫者在時間上採用了「未來的考古學」的方法,讓證據與假設互為表裡,事實與想像互相增益。「未來的考古學」是一種瞻前顧後的方法。它把未來當成已然的事實,把過去變成未發生的可能。在期待和懷想的雙重運動中,時間去除了那單向的、無可逆轉的、無法挽回的定局性,成為了潛藏著無限可能性的經驗世界。「未來的考古學」並非預早宣佈結局的宿命論,它是把結局當成新的創造起點的辯證法。由是觀之,V城四書是為未來而作的考古學。此「未來」並不是某一個特定的時間,也不會有一天成為「現在」或者「過去」,而是一個永遠開放的實現的過程。
讓我這樣總結:這四本書的題旨,原以《夢華錄》中的「夢華」為首。「夢華」二字,應是世界上所有曾經光輝一時的城市的終極歸結。夢之必破,華之必衰,似是千古不變的定律。可是,當時間在寫作中成為永恆的運動,過去與未來即成就於當下。夢未必虛,華未必墮,一切經驗,一切存在,一經集之、錄之、誌之,就可以脫離單一的時空,成為無限衍生和延伸的世界。
V城系列出版說明
這個系列裡的四本書,寫於1997年至2000年,在形式和內容上有其一致和相通的地方。當時考慮到的問題有幾方面:
一、在傳統的寫法之外,小說這個文類還有甚麼可能性?小說如何吸納非小說的元素,開拓它在知識內涵和情感經驗的包容性?也即是說,小說如何能成為建構世界的模式?
二、如何利用上述所說的這種「小說」的體裁,來書寫香港這個城市的歷史和生存狀況?小說如何超越描寫城市和記錄城市的局限,成為想像城市的一種方法?
三、如何在香港不利於寫作的環境裡,發展出一種可持續和可適應的創作形式,在有限的條件下,寫出較具規模和連貫性的作品。
結果就是《地圖集》、《繁勝錄》、《夢華錄》和《博物誌》四部以獨特的文體概念為統合原理,以眾多短小的篇章為結構單元的「類小說」。
這四本書的原出版資料如下:
《地圖集》(原名《地圖集:一個想像的城市的考古學》),台北:聯合文學,1997年6月。
《繁勝錄》(原名《V城繁勝錄》),香港:香港藝術中心,1998年10。
《夢華錄》(原名The Catalog,作者Kai),香港:三人出版,1999年7月。
《博物誌》中之篇章原刊於香港《星島日報》副刊,1999年11月10日至2000年7月29日,隔天刊登,從未結集出版。
這次這四本書重新出版,我邀請了李智海、楊智恆、林智恆和梁偉恩四位香港年輕插畫家,分別為文本創作插圖。他們各自的獨特風格和觸覺,為這四合為一的V城繁華圖增添了靈感與想像的奇筆。

心◎董啟章
平常價 $27.00心病還需心藥醫
以寫作進行最深刻的心靈治療
從前現代到後現代
兩個時代,兩個病例,兩種焦慮和鬱悶
向一百年前夏目漱石的《心》的致意之作
自然史三部曲、V城四部曲、各大文學獎、好書獎得主
「2014年香港書展年度作家」──董啟章
出道以來最直接、最私密、最大膽的直面人心
從香港、日本、台灣到新加坡,跨國界最新長篇小說
你的身體,就是我的身體,以至於你的意識,就是我的意識。你的每一個覺受,都是我的覺受。把自己完全開放,去迎接它,感受它吧!
看清楚了嗎?那就是心之幻變。
我以種種色相來到你面前,讓你能認識我。
所以,記住了!
我和你,原是一體。
一個寒冷的冬夜,當妻子正身在異國,
一具骷髏似的女體鑽進了作家D的被窩……
一個稱為こころ的女子,強行闖進了D的生活……
一個病人,一個照顧者,角色不知不覺地逆轉……
一次突如其來的離奇遭遇,牽引出
一則《聊齋》式的詭異故事,
一段非人情的三角關係,
一場意馬心猿的身心病,
一篇私小說式的自白書。
「你這次離開了大半年,我獨自一人看家,想不到得到一個特別的機會,去認識心,面對心,了解心的秘密。由無心,到交心,到多心,到違心,結果卻變成了癡心,而不能放心,當中有許多始料未及的地方。到了此刻,坦白說,我依然搞不清楚自己的心意。究竟如何做到隨心,而又不為心所困,做到順心,而又不為心所迷,我並沒有把握。幻象是心,實相也是心;萬法唯心,無法也唯心。那究竟心是誰呢?是甚麼的一樣東西呢?是人呢?還是非人呢?是物呢?還是非物呢?是我呢?還是他呢?還是非我又非他呢?我竭盡所能,試圖去了解心,但心卻始終不為我所解,這也許就是我無法捨離的原因。這樣難捨難離的局面,最終能怎樣收拾呢?我確實並不知道。」
董啟章
1967年生於香港。香港大學比較文學系碩士,現專事寫作及兼職教學。1994年以〈安卓珍尼〉獲第八屆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中篇小說首獎,同時以〈少年神農〉獲第八屆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短篇小說推薦獎,1995年以《雙身》獲聯合報文學獎長篇小說特別獎,1997年獲第一屆香港藝術發展局文學獎新秀獎。2005年《天工開物‧栩栩如真》出版後,榮獲中國時報開卷好書獎十大好書中文創作類、亞洲週刊中文十大好書、誠品好讀雜誌年度之最/最佳封面設計、聯合報讀書人最佳書獎文學類。2006年《天工開物‧栩栩如真》榮獲第一屆「紅樓夢獎:世界華文長篇小說獎」決審團獎。2008年再以《時間繁史‧啞瓷之光》獲第二屆紅樓夢獎決審團獎。2009年獲頒香港藝術發展局藝術發展獎2007/2008年度最佳藝術家獎(文學藝術)。2010年《學習年代》榮獲亞洲週刊中文十大好書。2011年《學習年代》榮獲「第四屆香港書獎」。2011年《天工開物‧栩栩如真》(簡體版)榮獲第一屆惠生‧施耐庵文學獎。2014年獲選為香港書展「年度作家」。
著有《紀念冊》、《小冬校園》、《安卓珍尼:一個不存在的物種的進化史》、《家課冊》、《說書人:閱讀與評論合集》、《講話文章:訪問、閱讀十位香港作家》、《雙身》、《名字的玫瑰》、《講話文章Ⅱ:香港青年作家訪談與評介》、《V城繁勝錄》、《同代人》、《The Catalog》、《貝貝的文字冒險:植物咒語的奧祕》、《衣魚簡史》、《練習簿》、《體育時期》(香港︰蟻窩)、《第一千零二夜》、《東京‧豐饒之海‧奧多摩》、《天工開物‧栩栩如真》、《對角藝術》、《時間繁史‧啞瓷之光》、《致同代人》、《學習年代》(《物種源始‧貝貝重生》上篇)、《在世界中寫作,為世界而寫》、《地圖集》、《夢華錄》、《繁勝錄》、《博物誌》、《體育時期(劇場版)【上、下學期】》、《美德》、《名字的玫瑰:董啟章中短篇小說集Ⅰ》、《衣魚簡史:董啟章中短篇小說集Ⅱ》、《心》。

【預購】安卓珍尼(2010 經典版)◎董啟章
平常價 $20.00百科全書式風格的開端,辭典小說的原型!
【新增】董啟章 / 經典版序、楊照 / 評述
安卓珍尼,一隻雌雄同體的斑尾毛蜥,是一個不存在的物種進化史;也是一次在文學長河的演化史中,極其珍貴的基因突變。
逾越小說該有的本分,牠是一則偽裝成小說體的生物筆記。
超出小說原來的界線,「安卓珍尼」教會我們,小說不止是小說,小說是神啟的創世紀,萬古渾沌後的一次大爆炸,開天闢地,日月流轉,億萬顆星辰熠熠發亮,塵埃落定,各安其位。
小說是女媧塑人,倉頡造字,天工開物。
小說是宇宙論、神話學、知識論。
安卓珍尼,董啟章百科全書式風格的開端,辭典小說的原型,一位秀異小說家的物種源始,最初的誕生。
作者簡介
董啟章
1967年生於香港,香港大學比較文學碩士,現從事教學並專事寫作。1994年以〈安卓珍尼〉得到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中篇首獎,同年以〈少年神農〉獲短篇小說推薦獎,技驚四座,在台灣文壇獲得矚目。陸續出版《雙身》、《名字的玫瑰》、《衣魚簡史》,以及長篇小說《體育時期》。另有《地圖集》、《V城繁盛錄》、《The Catalog》等類目錄學作品。近年致力於創作「自然史三部曲」,已完成第一部《天工開物.栩栩如真》、第二部《時間繁史.啞瓷之光》,體製精巧,包羅宏富,為物件史、心靈史、科學史的百科全書大集合。
經典版序
作家路的起步點
董啟章
〈安卓珍尼〉於一九九六年與〈少年神農〉和〈聰明世界〉合訂成單行本,由聯合文學出版。《安卓珍尼》不是我出版的第一本書,此前我在香港已經出過一本小小的校園小說,但它肯定是我成為一個真正作家的地步點。
一九九四年,我以中篇小說〈安卓珍尼〉和短篇小說〈少年神農〉參加「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前者得到首獎而後者得到推薦獎。同年我以長篇小說《雙身》參加「聯合報文學獎長篇小說獎」,進入決審但沒有得獎。次年我把《雙身》大幅修改再次參加,獲得「特別獎」。
在這之前兩年,也即是一九九二年,我開始試寫短篇小說,在香港《星島日報》文學副刊「文藝氣象」發表。「文藝氣象」是香港近期文學發展中的一個重要園地,是當年以至現在也絕無僅有的一個每天全版文學創作版面。像當時我這樣的一個全無經驗的新人,能占據報章副刊的大半篇幅,連續三天連載一篇一萬字的小說,而且差不多每月一篇,在今天看來簡直是天方夜譚。我和一些同代作者就是這樣開始我們的寫作練習。可以想像,這樣的副刊壽命不長。一年後「文藝氣象」結束,是早已料到的事情。主編關夢南先生調職校園版,我唯有因應條件轉變寫了好些輕盈的校園小說,但心目中的文學創作,卻因為發表空間的消失而遭到窒礙。在這樣的情景下,參加比賽似乎是繼續寫作的唯一出路。
一九九四年初,我剛完成碩士論文,對前景還沒有定案。我正在考慮是否繼續念博士,將來從事學術研究。當時也試過找工作,但卻沒有被錄取。「當作家」從來也不是一個可行的選項,但在前途未明的懸空狀態下,卻正好埋頭把幾個寫作計劃完成。我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寫了〈安卓珍尼〉和〈少年神農〉,又把之前已經寫了草稿的《雙身》修改和謄寫一遍。是的,當年還是用手寫的。單是抄也抄了一個多月。因為〈安卓珍尼〉和〈少年神農〉投到同一個文學比賽去,為免讓評審知道是同一人所作,我特地請朋友給我抄寫其中一篇。於是就出現評審過程中的種種有趣現象,以及揭曉時的驚訝效果。
同時參加聯合報系的短、中、長篇比賽,不得不承認當時是有點野心或妄想的。最終妄想局部實現,但已經是個非常美滿的結果了。這個結果很大程度把當時還猶豫不決的我,推上了作家的道路。我指的當然不是能以寫作賺取生活的所謂專業作家,也不是在工作營生的百忙中抽空一寫的業餘作者。我的意思是把全部時間和生命投放於寫作的作家。直至今天,我依然為實踐這樣的理想而努力。
二○一○年二月
經典版評述
感官與知識的複雜糾纏——重讀董啟章的《安卓珍尼》
楊照
那年,董啟章戲耍了我們,尤其是戲耍了我。
「我們」,指的是一九九四年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的五位評審,除了我之外,還有平路、鍾玲、馬森和東年。幾經爭辯,我們選出了〈少年神農〉為短篇小說首獎,〈安卓珍尼〉為中篇小說首獎,會議最後,主辦單位打開封卷宣布:這兩篇小說的作者都是來自香港,當時我們誰都沒聽說過的董啟章。
尷尬的是,我們五個人從頭到尾沒有誰懷疑過這兩篇優秀作品可能出自同一位作者手筆;尷尬的是,幾乎五個人一致認同〈安卓珍尼〉是難得、少見的「女性書寫」、「陰性書寫」,然而董啟章卻是男的!
更尷尬的是我還在會議中大剌剌地比較了〈少年神農〉和〈安卓珍尼〉,說:「在文字上,……這篇看起來也是香港作者寫的,卻比〈少年神農〉好太多,〈安卓珍尼〉的文字在沒有琢磨的痕跡下能夠手法流暢,吸引讀者不斷地讀下去之餘,還能夠給讀者許許多多驚訝的文字經驗。」
會說出這樣的意見,是因為在前半場評短篇小說獎,我並不喜歡〈少年神農〉,一直到最後仍然沒有支持〈少年神農〉作為短篇首獎。所以我藉機拿〈安卓珍尼〉來補述對於〈少年神農〉不盡滿意的理由。
結果,我說比〈少年神農〉好得多的文字,哈,就是〈少年神農〉的作者寫的!
這些意見都白底黑字留在公開發表的評審會議紀錄裡,提供對我的文學眼光、評論意見不以為然的人,方便有用的把柄。
把〈安卓珍尼〉的作者誤想為女性,而且是帶有強烈女性主義與「陰性書寫」自覺的女性;將〈少年神農〉與〈安卓珍尼〉誤認為出自兩位寫作功力有著高下差別的作者手筆,這是我當年犯下的明顯錯誤,沒什麼好辯解的。可是這麼多年過去,只要讀到董啟章的作品,我總是無可避免地原諒了自己,不會對那樣的錯誤如此介意。
我的錯認是有理由的。或者應該說,引導我犯下那樣評斷錯誤的理由,正彰顯了董啟章小說寫作最大的特色,以及最大的成就。
董啟章小說的起點,幾乎毫無例外都是設想一個不存在的生命,一種非比尋常、至少非日常能夠碰觸發生的經驗,然後堆砌細節,讓虛構看來如是真實。
最核心的,是一份小說原始的存在理由——藉想像讓虛構的人物、情節、場景看來如此真實。在這一點上,董啟章的小說,尤其是收在這本集子裡的早期小說,依循著「寫實」的基本路線,或用董啟章自己的語言說,都是「模擬」的試驗。
「我發現,自己一直在模擬。從一個比較顯而易見的層面說,我偏愛第一人稱的敘述者,而這必然牽涉到對某特定性別、身分、性情的敘述者 / 角色的聲音的模擬。」
董啟章自己認為「模擬」,「對我應該有超越寫實主義的意義」。從作品上看,這意義是董啟章所要「模擬」的,並不是現實裡存在、可能存在的生命及其聲音,他設定去追尋、發現的生命,都與現實有著一段明確、難以跨越之距離,換句話說,他們都不像現實裡會有的人,可是董啟章卻要藉小說讓這些人變得真實,讓我們恍兮惚兮被他們的生命經歷吸引、牽動。
另外還有一層意義:這種「模擬」在董啟章手裡不只是要達到一種「似真」的快感。董啟章的「模擬」幾乎都不帶遊戲的性質。文本背後我們找不到許多別的小說家忍不住會流露出的頑皮與沾沾自喜,「看!我有本事把假的講成真的,有辦法讓你進入虛構空間卻有真實感覺吧!」董啟章要的,比這個多一點,他有創造感官經驗之外,更多一點的知識野心,他要同時虛構知識,不只模擬經驗,而且模擬與此經驗相關的知識。
董啟章的朋友梁文道曾經半開玩笑地說:「董啟章不會寫詩,他只能在小說裡寫一個詩人角色,讓那個角色寫出詩來。」董啟章更深的企圖,或許不在藉虛構詩人寫詩,而在藉虛構學者寫出知識論文來。
〈安卓珍尼〉正是這種野心及其挑戰,最淋漓盡致的表演。一個女人的愛情故事,中介穿插了一隻雌雄同體的蜥蜴,而且蜥蜴是先作為知識形式存在。小說一開頭完全不像小說:
「斑尾毛蜥(Capillisaurus Varicaudata),毛蜥科,毛蜥屬。體型中等大小,頭身約長十五厘米,連尾共長四十厘米。背腹略扁平。頭身棕色,有不規則黃色橫間。腹白色。尾較長,易斷,橫切面圓形,上有藍色發光細環紋,形態與光澤酷似四線石龍子的尾部。……」
這是不折不扣生物學報告的形式。從報告、書面的存在,逗引出現實上的尋覓,再牽連到女學者自體生命的困境,於是人的處境與蜥蜴的演化緊密纏捲,知識產生經驗,進而再由經驗回饋知識。這回饋產出的知識是雙軌雙層的,在小說內部是人進一步到蜥蜴的認識與分析,但更重要的卻在小說外,是藉由這樣的小說虛構刺激我們對於人類女性自然與社會關係糾結的理解與思索。
這裡面含藏了種種互文與典故。蜥蜴的生理性質與女人的生理性質形成互文。生物演化論和家庭內部兩性權力關係形成另一組互文。《查泰萊夫人的情人》小說中粗野男性形象,是未經明說卻一眼便可看出的典故。生物社會學(Sociobiology)中從生殖優勢解釋男性霸權的說法是另一個典故。女性主義中對於女性團結意識、女性掙脫男性控制的主張又是另一個典故。甚至連刻意在細節上纏繞、描述敏銳斷續感官刺激的口氣,背後也運用上了「陰性書寫」的典故。
這些互文與典故,都在董啟章的「模擬」範圍內。他要「模擬」的,於是不單是那想像、虛構的角色,而是依附在這角色上的思考與知識形式,這樣一個人將如何思索世界,會相信、進而產出什麼樣的知識,一併都在董啟章的「模擬」行為中,甚至構成其「模擬」真正的核心。
或許應該修正一下前面分析的說法:董啟章虛構的,不一定要是學者,不一定要寫出什麼虛構的論文,然而他們一定會在董啟章的小說中,進行著思考與知識的活動,必定捲入在複雜的互文、典故中,製造著屬於他或他們自己的虛構知識。如果有這樣一個虛構的生命,就應該有相應於這個生命這種獨特的「個人知識」。
〈少年神農〉裡的主角不是學者,然而在他身上綑綁了一個原來是知識性的神話——「神農嚐百草」的神話。他是這個神話的現代、現實化身。
抽象的,先經過一次歷史抽離、轉換後的生命,要如何在現代的環境中重現?這樣一個等於是從神話知識中召喚出來的人物,會因應於其身分,而有什麼樣的生命感受與經驗?
這是〈少年神農〉中,董啟章給自己設定的小說作業、挑戰。然而也就在設定上,使得〈少年神農〉無法像〈安卓珍尼〉那麼豐富、複雜。〈少年神農〉中知識與生命間的互文互動關係,從一開始就是固定的。那個古代的神話無法更動,也在小說中沒有發展、沒有改變,如此一來現實裡的「少年神農」的沉溺、堅持,也就都是理所當然、可以預測的。不只是篇幅長短的問題,而是小說設想的生命與知識關係,限定了〈少年神農〉可以揮灑、連結的互文與典故,無法到達〈安卓珍尼〉那樣的豐沛境地。
也正因為董啟章以這種「模擬」作為小說創作的原點,而且「模擬」的範圍涵蓋了感官、思維與知識,那麼其創作成就的必然前提之一,是每一個「第一人稱敘述者」要有不同的獨立聲音。敘事聲音要承載這些感官、思維與知識,換句話說,也就要因應這些感官、思維與知識的綜合而各自不同。
〈安卓珍尼〉中的女學者,和〈少年神農〉中的「今之古人」男知青,生命關懷與知識思維何其不同,董啟章當然要替他們創造截然相異的聲音。他能迎接自己設定的挑戰,不斷「模擬」各種角色,也就是建基在能夠架構各種聲音的本事上。我們那五位評審,沒有能看穿兩篇小說後面的同一個作者,一方面固然是我們眼拙,另一方面也正證明了董啟章在走這條小說道路上,做好的充分準備。
董啟章從《安卓珍尼》出發,然後堅持走著不簡單的這條路,在往後的作品中不斷創造出更多感官與知識的互動糾纏關係,蔚為華文世界的一幅奇觀。
序
模擬自己
董啟章
通常一個結集總得靠一些自序或後記之類,去合理化集中篇章的選取。不過,這亦不失為一個讓作者重新思考和審視自己作品的機會,就像在這本書中的三個中短篇,當我現在站在一個詮釋者的角度,我才發現一些我在寫這些作品的時候所沒有知覺到的東西。於是,在現在的我和當時的我產生了距離,任何一個我和「我的」作品也產生了距離。我又明白到,我現在的「發現」,嚴格來說也不過是當下的我所作出的詮釋,是我作為「自己的」讀者的結果,當中並沒有必然性和絕對性,是眾多可能的詮釋中的一個罷了。
我發現,自己一直在模擬。從一個比較顯而易見的層面說,我偏愛第一人稱的敘述者,而這必然牽涉到對某特定性別、身分、性情的敘述者 / 角色的聲音的模擬。〈安卓珍尼〉中的女敘述者和學術片段的作者,〈少年神農〉中的神農和女孩蕾,〈聰明世界〉中的復聰女孩和復明男子,也是模擬的結果。(而這裡的我不妨被視為另一個敘述者,另一個角色,而這篇文字則為另一篇小說。)這原本沒有什麼值得稀奇,小說一向以來就少不了或多或少的模擬成分。但我想,這種模擬除了是追求寫得「像」,「騙」得了讀者,讓讀者相信真的是那個人物在說話之外,它對我應該有超越寫實主義的意義。
模擬跟寫實的確沒有必然關係。當我在模擬少年神農,我究竟在模仿誰?我發現我並沒有具體的模擬對象,我模擬的只是在文本的範疇內才存在、才得以成立的聲音,而這個聲音是我虛構出來的。這就正如,「安卓珍尼」這種生物、這種存在,是我 / 敘述者虛構出來的。我正在作一種沒有原本的模擬,而這種模擬因此亦必然是虛構。
換一個角度看,模擬就是距離的建立吧。當我在模擬一個虛構的角色,我的基本立場便是我絕對不等同那個角色,我和角色之間自然產生了距離,但我並非跟角色全無關係。一切意義的追逐和尋索,就產生於那段距離之中。這不單是一件技術化的事情。我用文字虛構她 / 他,但她 / 他卻不完全受制於我;她 / 他不斷地逃離我,喋喋不休地吐出她 / 他自己的絮語。後來,我就變成了讀者,嘗試理解她 / 他們;我變成了戀人,以充滿焦灼、妄想、懷疑、渴望的心情解讀和誤讀對方發出的信息。
然後我發現,與其說我是在寫小說,或者是創作小說,不如說我是在模擬小說。小說發展到現今這樣的地步,其基本形態差不多已經完全確立,其可能性好像已經消耗殆盡,連什麼離經叛道的反小說實驗也已經山窮水盡了。在小說形式方面,幾乎不再可能出現真正的前衛。於是,當我執筆想寫任何一個小說的時候,某個特定的類型或某些特定的典範便會自然而然地投映在我的稿紙上。我唯一的選擇,就是去模擬小說這種東西,掌握它既有的規條和反規條,把自己的小說寫得像一個小說,或者把自己不像小說的東西寫得像一個不像小說的小說。但這並不一定是一件壞事,因為模擬並不一定是被動和服從,而是一個製造新的距離,新的空間的方法。對我來說,模擬令我跟小說這種東西保持一種若即若離、既近又遠的關係。我不知道這關係將會把我帶到什麼地方去,但我好像隱約看到了其他的可能性。
也許這是一種個人體驗多於理論實踐。談到模擬,總容易令人想起某些比服飾更講究時尚的理論思潮,但我卻更願意認為,虛擬情感的對象,是我個人成長經驗中的重要構成。甚至當我間或奢侈地進行現代人常常無暇顧及的自省的時候,我會發現「自己」永遠也在逃遁中;我只能不斷地模擬自己。在這方面,我相信跟我最親近的是我至愛的普魯斯特。
沒有原本的模擬必然是一個矛盾的說法,但寫作本身不就是一個不斷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過程嗎?我希望我的小說中會同時存在著那無堅不摧的矛和無懈可擊的盾,時常發出鏗鏘的撞擊;而我,將不過是典故中那個賣矛和盾的販子,在作出種種誇談之後被詰問得啞口無言。
是為一個序言的模擬。
命子◎董啟章
平常價 $24.00 寫給爸爸、寫給兒子、寫給自己,建構三代人,一個完美,有溫度,香港人的故事三稜鏡,書展大獎得主董啟章最新長篇小說大突破!
這是爸爸的孫子,也是他兒子的書,又成了關於他兒子的父親,也即是他自己的書。
繼《心》、《神》、《愛妻》後,董啟章最平易近人、溫暖、笑中帶淚的作品。
繼《愛妻》探究兩性關係與夫妻婚姻中的愛慾本質及可能,董啟章又一人性關懷力作,從父子相處著眼,書寫父母與子女的角力與期望。
《命子》以父親的角度,進入存在或不存在的兒女之人生。第一部分〈命子:果〉以回憶錄/生活散文形式,寫父子的相處日常和兩人之間的相互「忍讓」,寫兒子果之執著,為人父母之甜蜜無奈,讀來生動幽默。第二部分〈笛卡兒的女兒〉,則是沒有女兒的作者,透過虛構笛卡兒的人物傳記,想像一個有女兒的人生。第三部分〈命子:花〉則虛構另一個不存在的兒子花的書信,試圖作為真實兒子的對照,也帶入自己孩提時的記憶,作為另一種隱性式父對子的期待。
透過寫實、虛構、再虛構的書寫策略和角度,熔散文和小說於一爐,讓父與子在最想不到的地方接通。
董啟章:關於兒子,我寫的時候極為小心,反覆思量,要怎樣措辭,怎樣挑選,怎樣剪裁,或採用怎樣的語調和角度,以呈現一個既真實但又於他無損的形象。就算我是父親,又是一個作家,我也沒有權隨意取用自己兒子的人生,作為我的寫作材料。……我給兒子親自過目……他並不介意,似乎深明寫作的本質。總體來說,他的評語是:寫得幾好笑。我認為,這是我從他身上所可能得到的最高評價。
作者簡介
董啟章
1967年生於香港。香港大學比較文學系碩士,現專事寫作及兼職教學。1994年以〈安卓珍尼〉獲第八屆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中篇小說首獎,同時以〈少年神農〉獲第八屆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短篇小說推薦獎,1995年以《雙身》獲聯合報文學獎長篇小說特別獎,1997年獲第一屆香港藝術發展局文學獎新秀獎。2005年《天工開物‧栩栩如真》出版後,榮獲中國時報開卷好書獎十大好書中文創作類、亞洲週刊中文十大好書、誠品好讀雜誌年度之最/最佳封面設計、聯合報讀書人最佳書獎文學類。2006年《天工開物‧栩栩如真》榮獲第一屆「紅樓夢獎:世界華文長篇小說獎」決審團獎。2008年再以《時間繁史‧啞瓷之光》獲第二屆紅樓夢獎決審團獎。2009年獲頒香港藝術發展局藝術發展獎2007/2008年度最佳藝術家獎(文學藝術)。2010年《學習年代》榮獲亞洲週刊中文十大好書。2011年《學習年代》榮獲「第四屆香港書獎」。2011年《天工開物‧栩栩如真》(簡體版)榮獲第一屆惠生 施耐庵文學獎。2014年獲選為香港書展「年度作家」。2017年《心》榮獲「第十屆香港書獎」。2018年《神》榮獲「第十一屆香港書獎」。2019年以《愛妻》獲2019年台北國際書展大獎「小說獎」。
著有《安卓珍尼:一個不存在的物種的進化史》、《紀念冊》、《小冬校園》、《家課冊》、《說書人》、《講話文章:訪問、閱讀十位香港作家》、《講話文章II:香港青年作家訪談與評介》、《同代人》、《貝貝的文字冒險》、《練習簿》、《第一千零二夜》、《體育時期》、《東京・豐饒之海・奧多摩》、《對角藝術》、《天工開物・栩栩如真》、《時間繁史・啞瓷之光》、《學習年代》、《致同代人》、《在世界中寫作,為世界而寫》、《地圖集》、《夢華錄》、《繁勝錄》、《博物誌》、《美德》、《名字的玫瑰:董啟章中短篇小說集I》、《衣魚簡史:董啟章中短篇小說集II》、《董啟章卷》、《心》、《神》、《愛妻》、《命子》等。
後記
像我這樣的一個男孩
二○一八年八月至十二月,我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當駐校作家。教學工作並不辛苦,學生非常認真,堂上練習和回家的功課都做得十分用心。要求作家參與的演講和活動也不多,我有充分的自由時間寫作和閱讀。
我住的宿舍位於「南洋谷」,離飯堂和超市很近,對於不太挑食的我,飲食的問題很容易解決。三房兩廳的單位,對獨住者來說有點太大。我把大飯桌變成我的工作桌,前面就是空蕩蕩的大廳。我從未曾在如此廣闊的空間裡寫作過。早上有鳥聲,晚上有蟲鳴,四周寧靜得像身在深山。有時一連幾天沒人打擾,從早到晚都不用說一句話。我突然尋獲了渴望已久的隱居生活。
單位在房子的三樓,景觀甚佳,對面是樹木和小山。因為較高,蟲蟻也相對較少。最常見的是一條每晚從門縫下鑽進來,沿著牆邊溜裡廚房的壁虎。壁虎行動利落,不擾人,只是經常留下糞便。美中不足的是,房子前面據說非常漂亮的藍湖和公園,因為學校的發展工程,每天都在挖掘、倒泥和架設建築物,白天有時會有點吵。不過關上窗,習慣了也沒有甚麼。在幾個月間,看著工人們每天辛勤勞動,逐漸把地形完全重塑,感覺跟寫長篇小說也有點像。
每天早上七點起來,在綠意盎然的校園,沿著那些微微高低起伏的路段步行,看著那些寄生著多種植物的熱帶巨樹,感受著早晨清涼的風和微濕的氣息,或者看著晨光在薄雲中透出,在樹冠的枝葉間散射成充滿神聖感的光柱。在經過田徑場的時候,看著每天都遇見的跑步者,或者每逢星期一至三參加足球訓練的青年(當中星期二那一組有三個女生),或者從游泳池濕漉漉地跑出來的晨泳者,感覺到時間永恆地重複,但又不斷地逝去和變化。
《命子》的第二和第三部分,就是在駐校期間完成的。相較於第一部分的回憶錄或生活散文的形式,完全虛構的第二部分「笛卡兒的女兒」是一個反照。我刻意加入許多注釋,寫成好像譯自外文的人物傳記的模樣,但角度卻是主觀的,也即是一個父親的角度。在構造一個想像的女兒之後,我覺得無妨再構造一個想像的兒子,於是便有了第三部分的構思。這個不存在的兒子花,是真實的兒子果的對照。作為一個「弟弟」,我想知道「完全不同的另一個兒子」有甚麼可能性。也許他只是作為大人的我試圖回復年輕的偽裝。
在我八月初離港之前,兒子正奮力寫作他的第二本散文集。我不知道繼兩年前的第一次認真和密集地寫文章,是甚麼契機促使他重燃寫作的熱情。今次的文集「出版」(自己打字、排版、列印和釘裝)之時,我已經身在新加坡。他在家裡搞的新書發佈會,我沒法親臨,只能在手機上看錄影片段。他印出來的成書,也要等他八月底和母親過來南大探我才拿到手中。當然免不了要付上新幣五元,即港幣三十元。雖然之前妻子已經用手機傳來了文集內容,但一書在手還是我這等老派人不能改掉的習慣。
文集今次有題目,叫做《像我這樣的一個男孩》,一看便知出自西西,但兒子其實沒有讀過原著。副題是「了解一個外來的十五歲的男孩怎樣看世界」。一打開便看到自序〈來自星星的我〉。為甚麼會把自己稱為「外來的」或者「來自星星的」?因為他很自覺自己的思想和行為跟其他「地球人」不一樣。也怪我之前寫了一篇〈星之孩子〉(在本書第一部分),給他看後他深感認同,所以出現了這個念頭。自序中解釋了他再寫散文集的來由:因為他重看舊的文章,發現自己這兩年來有很大變化,所以想跟大家分享。然後便簡介了文集內的文章和分類。最後也感謝了黃念欣教授(他母親)給他的文章提供意見,以及義務幫忙校對。我並不出奇,他沒有提到我。
我曾經思考良久,要不要在本書中引述他的新作,甚至輯錄其中一些篇章。兒子自己也明白,這些不能算是文學創作,而是一個少年跟別人分享自己的想法的文章。雖然,他對自己中文書寫能力的進步,也是滿有自信的。老實說,對平日甚麼都不寫的兒子來說,一寫便寫出了這樣具表達力的文字,我是很驚訝的。在我心目中,這些文章寫得很好,但那個「好」不是一般的判斷文藝作品的好。它的「好」,除了語言表達清晰準確,還有的就是它的真誠。這真誠包括毫不臉紅也絕無吹噓的自我欣賞,但又同時具有自我批評和反省的自知之明。有些寫到親友間的事情,可能會說得太直白了一點,令人感到些許尷尬,但大家都會諒解他的坦白。他就是不懂得也不覺得需要隱藏甚麼的人,包括自己的事和別人的事。面對這樣的人,你會很容易喜歡他,但也會被他無意間傷到。然後,又會不問因由地寬容他。
不過,為了保障他的私隱,我還是決定不引述和輯錄他的最新文章了。那些最美好或不那麼美好的東西,就留給我們自己的親人圈子吧。至於本書關於他的第一部分,我寫的時候極為小心,反覆思量,要怎樣措辭,怎樣挑選,怎樣剪裁,或採用怎樣的語調和角度,以呈現一個既真實但又於他無損的形象。就算我是父親,又是一個作家,我也沒有權隨意取用自己兒子的人生,作為我的寫作材料。這一點我是十分自覺的,但有沒有做到恰到好處,則依然感到有點不太踏實。這個部分的初稿,我給兒子親自過目,以他不反對為底線。他對當中一些事實作了糾正和補充,但對一些細節的改動或虛構,他並不介意,似乎深明寫作的本質。總體來說,他的評語是:寫得幾好笑。我認為,這是我從他身上所可能得到的最高評價。定稿之後,本來想給他再審閱一次,怎料他說:這是你的創作自由,我沒理由干預。
至於他的最新文集,我就把裡面的文章題目記錄在此,讓大家窺見一班,一個自稱來自外星的少年的思想世界吧。「思考篇:一、超強記憶;二、陰謀論;三、回憶;四、忌諱;五、鏡子(二):多面鏡」;「生活篇:一、自己也不能理解的;二、瘋笑;三、老師;四、諸事八卦;五、零彈性;六、享受;七、知錯不能改」;「校園篇:一、這個很乖的;二、團體恐懼」。
在新文集的封底,兒子用了一張他以前去行山時拍的照片。照片中的他背向鏡頭,站在一處山崖邊,面對著天空中西下的夕陽,和一片金光的大海。他張開雙臂,手心向上,站成一個十字架的剪影,像極一個吸收天地精華的神人,或者正在接收宇宙訊息的外星人。在照片下面印了一行文字:「我與萬化冥合了。」我第一次看到,心頭一震。這像一個少年的話嗎?這不就是作為父親的我所曾寫下的遺願嗎?父與子,在最意想不到的地方接通了。

肥瘦對寫◎駱以軍、董啟章
平常價 $25.00同為一九六七年出生的小說家
寄語彼此
珍稀、柔慈、魔幻又脆危的創作幽光
──直闖小說家的練功房!
穿越繁華瑰麗的浩瀚盛世,划觸荒涼殘酷的時代廢墟
26篇直抵文學心魂的深度筆談:
夢、寰宇與現世的多重窺視
駱以軍:
這個行業,或是自己置放在「小說」這國際機場航廈裡、可憐角落的外幣兌換小櫃檯,問題是,交到那無數雙伸向我們的手的「自己的貨幣」,就是一次一次「陌生時刻的我」啊。
董啟章:
我不敢照鏡,恐怕那過於清晰的倒映反射的是一副沒有面目的臉容,或如詩人佩索亞所自許的作者理想形態── 一座讓人物來來往往的空舞台。
作者介紹
駱以軍(代稱:肥、胖)
一九六七年生於台北。文化大學中文系文藝創作組、國立藝術學院戲劇研究所畢業,專職作家。以作品《西夏旅館》榮獲第三屆紅樓夢獎世界華文長篇小說首獎、台灣文學獎長篇小說金典獎等。近期作品《小兒子》、《女兒》、《願我們的歡樂長留》等。
董啟章(代稱:瘦)
一九六七年生於香港。香港大學比較文學系碩士,現專事寫作及兼職教學。以作品《天工開物‧栩栩如真》榮獲首屆紅樓夢評審團獎、施耐庵文學獎,並曾獲香港藝術發展獎○八年度最佳藝術家(文學)獎。近期作品《美德》、《心》等。
目錄
陪孩子上學途中
小說中的女神
談夢
那一刻我對自己感到陌生
一直很想寫但注定寫不出來的書
生活中真的曾遭遇的「薛丁格的貓」
談談「火車」
如果幹下那種事的是自己的孩子
小說作為入魔之境
關於原諒這件事
坐在某個角落,無人知曉,觀察著人的那些祕密時光
南泉斬貓
人渣之必要
體育時期
關於時光旅行
更衣室
咖啡屋
病
續病
星座
生肖
回憶我的婚禮
回憶我孩子出生的那一天
自己的第一本書
自己的第一本書(續)
自己的最後一本書
內容連載
關於原諒這件事
廣義來說,一切罪惡首先冒犯的就是神,所以神亦是那位終極的寬恕者。 /董啟章
肥:
小時候因為宗教信仰的關係,常常覺得自己罪孽深重,幾乎隔天就去辦告解。那大概是初中的時光吧,成長期的腦袋中滿是胡思亂想,然後就惱恨自己,覺得自己很壞,很汙穢,必須第一時間洗滌乾淨。情形有點類似精神上的潔癖。但愈是潔癖,腦袋就愈是藏汙納垢,生出種種惡之花朵。唯一的解脫方法,就是尋找寬恕。但因為全部罪孽都在腦子裡發生,根本就沒有冒犯任何人,於是也沒有可以向其尋求原諒的對象。而廣義來說,一切罪惡首先冒犯的就是神,所以神亦是那位終極的寬恕者。於是我總提早出門,在徒步上學的途中,跑進教堂去告解,就像人每晚都得洗澡一樣。告解亭中間那張藤網形同虛設,隔壁那位老神父面對這位「常客」(或「慣犯」),不失慈愛但也有點公式化地訓誡幾句,便批出諸如念三遍《天主經》或《聖母經》之類的輕鬆的贖罪功課。從教堂出來,我猶如一個全新的人一樣,迎向全新的一天,並且注定在晚間來臨的時候,再次陷入罪惡的泥淖中,苦苦等待著另一次告解的機會。
《天主經》是這樣教導我們的:「求祢寬恕我們的罪過,如同我們寬恕別人一樣。」我總覺得這兩個句子的次序倒轉了:不是我們應該去寬恕別人,「如同」神寬恕我們一樣嗎?祈求神的原諒是容易的,因為神是那麼的寬容和強大,無論如何邪惡的人也無法傷到祂的一根毛髮,只要是真心悔改就可以。這說明了一個事實:只有精神上非常強大者才能原諒。如果我們冒犯或傷害的是跟我們一樣的凡夫,對方不願或不能原諒,是一點也不稀奇的。我並不特別做到原諒他人,我最多做到忘記別人的過錯。的確,隨著時間的過去,遺忘比原諒發揮更大的作用。又或者,遺忘也是一種形式的原諒,因為能夠放下就代表已經沒有仇恨,代表已經原諒。但是,對犯錯的人來說,如果得不到對方直接的原諒,罪惡感和悔疚感將會如影隨形般永不滅去。另一方面,如果冒犯者完全沒有悔意,受害一方的原諒也會變得一廂情願,完全沒有意義。
所以,原諒這回事,必須是雙方共同達成的。
阿倫特(另譯為漢娜‧鄂蘭)關於原諒的觀點很有意思。她並不是從宗教的愛出發,也不是從道德的善出發,去理解原諒這件事。她是從政治的角度,即是人的公共關係的角度,去看原諒。她認為原諒與人類行動的本質密不可分。行動的兩大特性是「不可預測性」和「不可逆轉性」,即是人一旦採取行動,無論目標是如何清晰、準備是如何充分,也必然陷入偶然性的局面,而且一個行動會自動引發無數的一連串的行動。在「時間」這個因素之下,我們既沒法對將來有任何把握,也不能推翻已經發生的過去。於是我們便被困於不確定性(未來)和確定性(過去)之間,踟躕不前,無法動彈。要面對行動的不可預測性,阿倫特提出了「承諾」(promise),而對於不可逆轉性,她則提出「原諒」(forgiveness)。只有原諒才能解開人與人之間因為傷害和冒犯而產生的仇恨死結,斬斷冤冤相報的惡性循環,釋除那不能推翻和逆轉的時間魔咒。不過,阿倫特也承認,極端的惡是無法原諒的,例如納粹大屠殺,因為這種罪行已經完全超出了人類道德的範疇。原諒是在人類道德關係之下才能發生效用的。
我有點奇怪佛教好像不怎麼談寬恕。作惡的人自有因果報應,當中的受害者似乎沒有很重要的角色。善業和證悟也只是自己修行的成果,不依賴任何他者的寬恕和釋放。佛前生作為忍辱仙人,被充滿瞋恨的哥利王肢解,以大神通還原身體後,哥利王即拜服於仙人之下,當中也沒有涉及悔過和原諒的過程。這跟耶穌在十字架上祈求天父寬恕羞辱他的人何其不同。佛教也沒有告解的儀式,所謂報應雖然和贖罪相似,但一則不是由於虧欠別人,二則不是為了求取寬恕,而完全是業力和功德的收支平衡。
所以,佛教是自救,基督教是他救。如果沒有那個寬恕一切的大神,那就唯有自己變大。摩訶薩埵,大菩薩,大覺有情,大心。心大到一個程度,也許就無有傷害和受傷,也沒有原諒和不原諒的分別了。
也許最悲哀的是,從沒有所謂原諒,而皆只是遺忘,如尼采所說的永劫回歸,「原諒」在這樣的時光流失意識裡灰飛煙滅。/駱以軍
瘦:
原諒這事牽涉到兩種不同的傷害感,一是加法,一是減法。
加法:被強加上「本來我的生命無須要的」——強暴、霸凌、肉體及精神上的暴力、冤獄、造謠毀譽。
減法:被奪走「本來我生命如此珍貴之物」——被背叛、欺騙、被遺棄、感情上「真的」時光投注,對方只在修辭或權力交涉的迴旋中,給予偽、或曾經真心,這時那「屬於我的」未經同意轉移到第三者。
這都是大哉難題。從戀人、從政府、從現代史、從商品、從服膺與不服膺的真理或道德,我發現要搜尋「原諒」這個人類感性的幅員邊際,發動與到達,竟像「小說」那般無比廣闊。因為它就是在編結著我們對「他感」的縱深、繁複、建築結構與柔軟度,能夠演算、推理、迴旋、飛行,在人性暗黑深海還能開啟探勘啟悟的潛水燈,照見那傷害情境的緣由;「為什麼要這樣傷害我?」天問,詰神,「上邪!」;基督問的「父!祢為何棄我而去?」;乃至你說的一幅宇宙描圖,中國人說的「知天命」,理解宇宙運行的無可理喻測不準,「天地不仁」心靈上與之和解。
但「原諒」一如小說,乃它總非哈伯望遠鏡視窗的星空圖,它常是私密個人內心,漫長時光中一再重播的「傷害劇場」,他必須一次一次將那傷害的形貌,像剝解一隻大象的皮、骨架、內臟、齒、皺紋、長鼻或眼珠,剝解然後像蓋一座大教堂的建築結構圖,在內心重搭一次那隻大象的那麼艱難、精細、巨大標本,一次剝解、重組、再拆散、再一次,一次又一次,翻轉勘微它無法一次性的。我覺得這個過程,是「原諒」之前的空氣蛹,難以言喻,在傷害的細微琥珀時光中,找尋那個結構的最難處。然後,突然有天,豁然找到那個全面啟動的機括,用原諒重構了那個傷害,「我原諒你了」―像張愛玲那句「因為理解,所以慈悲」,所以原諒或是對「情感想像力」的,最接近小說家創造小說的一種實踐。我在許多個深夜,會魔入心竅,回想起某些昔時,曾受到的傷害,那些傷害有的簡直像鹽酸燒灼了原本美麗少女的臉龐。我每回想,那酸液便又一次從最微小的孔縫,滲流進我靈魂的各處關節。「為什麼可以讓別人承受這個?」那樣的怨念,像在痛苦之池上方搭蓋的金閣,在已有的痛苦的次元上,再搭上另一次元的,對這痛苦的亭台樓閣、飛簷鱗瓦,但天明後,它們就像曾在夜裡盛放的曇花,垂頸萎謝,什麼都沒留下。也許最悲哀的是,從沒有所謂原諒,而皆只是遺忘,如尼采所說的永劫回歸,「原諒」在這樣的時光流失意識裡灰飛煙滅。
但我寫到這裡,還是沒碰到你所說的那個,或許宗教意義上的「原諒」,或該說「寬恕」、「赦免」,一個超越的、高於這一切之上的神,只有祂可以挪借那分加害者對被害者不可逆的傷害,像一個雲端概念的,虛擬的遠超出人世全部傷害、怨恨,罪行總和的大水壩概念,無法進入每一細節的「傷害與時光」之天平換算,便設計了這個超級形上所指的,由神父口中誦念出的「赦免」(他又不像佛教,將人世歷歷感受,放進一霍金式宇宙動畫,十倍速快轉,或是倒帶)。於是那個「原諒」,進入到現代小說所展開的「情感教育」(譬如在葛林的小說、符傲思的小說、納博可夫的小說),那個暗黑深淵讓人著迷,那個大水壩被炸破之後,可能想測試、探勘,曾經被那樣「雲端大水壩」可允諾之「原諒」的高空位差,那個被瀑布灌下,超出你的靈魂充滿的幸福或激爽、哭泣、滌淨,是什麼感覺。我覺得他們是站在這樣的「不存在的,不會有人(等待果陀?)出現將那纏結的牌陣重洗」,像文明的孤兒院裡的大男孩,反推,逆演算,用惡之華撲捉那「宇宙暗物質」般的「原諒」(它不存在,但它必然存在),一種「模仿神」(神面對這樣的慘不忍睹,祂會怎麼使用神會有的情感?)的演劇。
我曾在網路看到一則新聞(三立新聞記者謝姈君報導),關於伊朗一場公開執行的死刑,被害者的母親在最後一秒原諒殺子凶手,整個行刑過程突然喊卡,免除死刑,讓原本也快要失去兒子的死囚母親當場淚崩,跟被害者母親相擁而泣。我原文摘錄如下:
「當被害者家屬現身刑場時,面對殺子仇人,受害者的母親拿起麥克風,對圍觀群眾說,兒子死後,她宛如活在煉獄,她無法饒恕殺子凶手。依照伊斯蘭律法,被害人家屬可以『以牙還牙』對加害者實施死刑,但就在受害者母親應該移開凶手腳下的椅子,讓他被吊死時,卻出現戲劇性轉折,這名母親要了張椅子站在仇人面前用力甩他一巴掌,接著並將繩索鬆開,原諒了這名凶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