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華文書籍
- 外文書籍
- 愛米粒
- 白象文化
- 斑馬線文庫
- 寶瓶文化
- 北京十月文藝
- 布克文化
- 采實文化
- 長鴻
- 城邦原創
- 重慶出版
- 初文出版
- 春光
- 達觀
- 大河文化
- 大將
- 大塊文化
- 大辣出版
- 大牌
- 大旗
- 大是文化
- 大田
- 典藏閣
- 逗點文創結社
- 獨步文化
- 廿九几
- 方智
- 高寶
- 好讀
- 黑眼睛文化
- 洪範
- 後話文字工作室
- 華威國際
- 皇冠文化
- 基本書坊
- 集合
- 寂寞出版
- 尖端
- 鏡文學
- 究竟出版社
- 聯合文學
- 聯經
- 臉譜
- 零極限文化
- 麥穗
- 麥田出版
- 漫遊者文化
- 貓頭鷹
- 木馬文化
- 南方學院
- 平心出版
- 啟動文化
- 啟明
- 青空文化
- 日出出版
- 商周出版
- 時報
- 書林
- 水靈文創
- 水煮魚文化
- 三采
- 三聯
- 拾青文化
- 世一
- 崧燁文化
- 桃色壞男孩
- 臺大出版
- 台灣東販
- 台灣角川
- 台灣商務
- 天培
- 天下文化
- 衛城出版
- 蔚藍文化
- 五南
- 新經典文化
- 香港文學館
- 香港中和出版
- 無境文化
- 新星球
- 行人
- 秀威資訊
- 要有光
- 野人
- 易博士
- 印刻
- 有鹿
- 有人
- 玉山社
- 原動力文化
- 遠流
- 遠足文化
- 圓神
- 智福
- 中華
- A Room of One’s Own
- F. Scott Fitzgerald
- Jane Austen
- Pride and Prejudice
- The Great Gatsby
- Virginia Woolf
- 傲慢與偏見
- 傲慢與偏見(200週年經典重譯紀念版)
- 其他
- 台灣
- 史考特·費茲傑羅
- 大亨小傳
- 安石榴
- 宋偉航
- 小說
- 張思婷
- 愛情的52種面貌
- 愛情的52種面貌〈中英對照賞析版〉:悸動、低泣與思念的心:西洋經典情詩選
- 日本
- 書
- 林雯
- 浜畠加納
- 海外
- 漫遊者文化
- 珍·奧斯汀
- 經濟學
- 經濟學超圖解
- 維吉尼亞·吳爾芙
- 繁體
- 翻譯
- 翻譯小說
- 自己的房間
- 自己的房間(A Room of One’s Own)(出版90週年全新譯註版)
- 花岡幸子
- 華文
- 詩
- 那天,你抱著一隻天鵝回家
- 那天,你抱著一隻天鵝回家:52則變形、幻想與深情的成人童話
- 陳湘陽

【預購】經濟學超圖解◎花岡幸子(譯者:林雯)(繪者:浜畠加納)
平常價 $33.00「經濟學超入門書」帶你從「不懂裝懂」變成「一輩子的知識」!
經濟用語懶人包 × 一詞一頁就搞定 × 看圖秒懂立即學
大家都說,讀懂經濟學就能洞察世界變化、掌握未來發展趨勢,對於匯率、物價、股價、景氣還能更聰明的思考及判斷。但是,我還是看不懂怎麼辦?
像是……
●GNP和GDP有什麼不同?
●獨占和寡占哪裡不一樣?
●邊際成本和機會成本是什麼意思?
●停滯性的膨脹與流動性陷阱是發生了什麼事?
●海耶克、薩穆爾遜、皮凱提這些經濟學家為什麼重要?
邊際效用、通貨緊縮、賽局理論、消費函數、痛苦指數、量化寬鬆、雷曼事件……這些報紙、商業書籍中頻頻出現「似懂,其實非懂」的術語,難解的理論與概念,如何一次就弄懂?
別煩惱,所有為「經濟用語好難」而頭痛的商務人士、在學學生,這是為你們寫的書!
你最該知道的237個經濟學關鍵詞,涵蓋個體經濟學、總體經濟學、國際貿易、經濟史等範圍。
超可愛的插圖+淺顯易懂的說明,讓你今天起對經濟的了解突飛猛進。
本書特色
1.豐富又可愛的插圖600幅以上,舉例淺顯易讀
插圖、淺白又易懂的文字及舉例,解說報紙、商業書籍中經常出現的、大家有必要知道的經濟用語、思考方式及理論。
2.嚴選最重要的237個經濟學關鍵詞,馬上搞懂
從基本的術語,到程度稍高的理論,共有237個詞。無論對商務人士或學習經濟學的學生,都是最適合的一本書。
3.閱讀順序由自己決定,輕鬆學經濟一次就上手
從頭開始看,就能知道經濟學的整體概要。或是查閱特別在意的術語、有興趣的關鍵詞來看,馬上吸收,學習不用有壓力。
花岡幸子(Sachiko Hanaoka)
大和證券投資策略部長。東京大學經濟學系畢業後,進入大和證券。歷經大和研究所企業調查部、大和證券投資資訊部、商品企畫部等,現在仍任職該公司。作品包括《經營分析指南》(KANKI出版)、與山崎正昌合譯的《最新版.美國高中生所學的經濟學:從原理到實踐》(小社刊出版〔蓋瑞‧克萊頓Gary E. Clayton著,Economics: Principles and Practices,Glencoe/McGraw-Hill School Pub Co〕)等。
繪者簡介
浜畠加納(Kanou Hamabatake)
現代設計研究所、Setsu mode Seminar設計學院畢業。之後在設計公司就職,2008年開始自由接案。為日本鑽石出版社的投資類書籍畫圖解、插圖超過7本;為《Nikkin Money》雜誌的投資、繼承專欄畫插畫8年。經濟類以外,也在《日本人與宇宙》(朝日新書)、《奇異的星球》(講談社bluebacks)等天文類書籍中一展長才。
個人網頁:www.vacancesclub.com
前言
當穩健地「從儲蓄走向投資」時,對經濟的理解也愈來愈重要。
經濟的知識也就是經濟學,對投資當然是有用的。但實際上,報紙、電視、網路上的新聞與我們的日常生活,全離不開經濟。也就是說,經濟學跟明天或下週的天氣如何、明年夏天熱不熱之類的事情一樣,都是切身的事。「為什麼最近蔬菜價格特別貴?」、「年初、年尾的旅行費用比較高,對吧?」、「原油生產減少,為何價格還是居高不下?」等,都是有關經濟的現象。
舉例來說,物品價格是怎麼決定的呢?
消費者想買便宜的東西,賣方不但不想降價,還想賣得更貴,兩方形成對立。此時,若懂得供給與需求的關係,就會知道價格該訂在何處。知道哪方立場較強硬會影響價格的漲跌後,改以價格的角度來觀察,就會了解更多。
經濟學給了我們啟發,讓我們知道該如何思考這個世界的現象、事件與動向。
看氣象預報時,看得懂低氣壓、高氣壓、颱風大小的人應該很多;如果也有經濟學基本知識,對每天的新聞、事件應該也能理解更深。
為了讓讀者了解經濟學的有趣之處,本書加入圖解、穿插具體例子,盡可能讓文章簡明易懂。章節如此安排,也是希望能讓讀者輕鬆快樂地理解經濟學。
本書如果從頭讀到尾,可以理解經濟學的概要,但也可從任何地方開始讀。有時會想跳到與某個術語相關的重要關鍵字,本書的關鍵字都會標注頁數,能幫助讀者對該術語有更深的理解。書最後也附上INDEX,可指引讀者找到想查看的術語。
希望讀者閱讀本書之後,能發現「周遭有這些現象」;還能進一步學到經濟智慧,有能力思考下一步該怎麼做才是最佳選擇。應該有很多人為了健康、生活充實而健走、注意飲食;為了使人生更豐富,何不讓經濟學也成為生活的一部分?
最後,我想藉此機會感謝日本WAVE出版社代表董事兼社長──玉越直人先生支持本書的企畫宗旨,與設樂幸生先生的辛苦編輯。
大和證券投資策略部 花岡幸子

【預購】愛情的52種面貌〈中英對照賞析版〉:悸動、低泣與思念的心:西洋經典情詩選◎陳湘陽(譯者:陳湘陽)
平常價 $27.00
【預購】那天,你抱著一隻天鵝回家:52則變形、幻想與深情的成人童話◎安石榴
平常價 $26.00遊走在夢境與真實的說故事人 安石榴
《地海六部曲》作者娥蘇拉.勒瑰恩曾說:「每一個有創意的成人,內心裡都有一個倖存的孩子。」……創作故事也是如此!
擁有數部得獎作品的兒童文學作家安石榴,她以創作童話般的飛馳想像力,遊刃有餘地掌握了童話的敘事特色,說出52則關於愛、希望與追尋的故事。充滿原創性的敘事嘗試,注入了眾多中西方童話、傳奇故事、神話、民間故事等等的新奇元素,讓這本故事集子宛如吹笛人般帶著讀者經歷一場又一場的奇妙夢境。
〈蘇西的碗〉
蘇西在月光下拿取一坨月光,月光在她手裡好似發光的泥土。她把月光搓一搓捏成一個粗略的碗形,再仔仔細細把圓圓的形狀給塑好。大家目睹一個碗在她手裡形成了。然後蘇西望向天邊的一顆星,招招手,星星抖著抖著滑落了下來;她拿碗承接,那顆星星滾落在碗裡,成為碗底的裝飾……
〈埃米爾〉
埃米爾走後,農夫不再有好紅茶和好咖啡,他不和住進豬圈的新豬說話,在家也不願意說話。他把埃米爾布置在小屋裡的東西全數撤走,只給一堆乾草。他讓豬圈成為徹底無聊、骯髒的豬圈,並假裝相信世界上只有一個埃米爾,其他的都只是普通的豬……
〈在星光燦爛的河上泛舟〉
牠們一瞬間便置身在一條星星的河上。星星的光芒燦爛,而且不是來自天上,因為牠們就是置身在天上,在星星的河裡。牠們搖著槳,船槳劃過星光,碰到星星時,發出冷冷的喀啦喀啦聲。星光燦爛的河裡映射出銀光,把小船和三隻熊都染成銀色的,彷彿牠們本就是銀子做的一樣……
〈花的孩子〉
神父把百合花插在銀瓶裡,擺在聖母塑像前。這座教堂幾百年來以垂淚聖母聞名,因為聖母的臉上日日流淌著迷樣的淚滴。昏昏沉沉間,百合花聽見一個哭泣的聲音呢喃著「我的孩子啊,噢,我可憐的孩子……」,它覺得像是別人在哭也好像自己在哭。於是它努力仰起花瓣,看見了聖母的臉……
〈烤麵包〉
老巫婆選了一個小麵團,滴落一滴汗水,它顫抖了一下,模樣真可愛,它以後一定是個可愛的寶寶。烤了一段時間,從烤箱裡面傳出敲門聲,一個嬌嫩的聲音大叫著:「快放我出去,我快要烤焦啦。」老巫婆衝過去掀開門,一個褐色、發亮的烤麵包跳了出來,它有手有腳也有眼睛和嘴巴……
〈小象弗雷多〉
一路上弗雷多的靈魂沒有踩壞任何東西,它為自己感到自豪。回到出生地,所有的事物如同生前在馬戲團時的回憶,而且比那更好。它的四條腿兒輪番蹬踏,這裡跑那裡跳。一隻蜘蛛正在修補破了個小洞的網,急得大叫:「喂,別過來!」快樂的弗雷多輕輕踏過草尖,一溜煙鑽過蛛網上那個小小的洞,一點兒都沒撐破……
〈小和尚與小狐狸〉
「哦,哦,糟糕,糟糕。」小和尚愁眉苦臉唉唉叫。小狐狸說:「給我看看藥單吧。」牠瞧了一眼,搖頭晃腦說:「這樣啊,這樣啊,這些東西不難拿呀。」……小狐狸採來滿滿一大把薺菜,加上一些金黃的迎春花,幾株嫩綠的薄荷,然後抓了三隻鮮紅的瓢蟲放在薄荷葉上,還讓兩隻白粉蝶躲進迎春花裡……
得獎紀錄
時報文學獎短篇小說評審獎|信誼幼兒文學獎首獎|豐子愷兒童圖畫書獎
名人推薦
丁名慶(《文訊》雜誌副總編輯)
宋珮(兒童文學評論者)
林文寶(台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榮譽教授)
林宜澐(蔚藍文化出版社社長)
夏夏(詩人)
桂文亞(資深童書出版人,兒童文學作家)
劉旭恭(繪本作家)
──暖心推薦
林玲遠(國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助理教授)
劉鳳芯(國立中興大學外文系副教授)
──專文導讀
好評推薦
「安石榴的故事裡藏著一幅幅圖畫,像彩色玻璃窗一樣,片片都透著光!」──宋珮(藝術工作者)
「作者需要時間醞釀故事,讀者也需耐心等待故事;在世事紛亂、創作環境不算美善的情況中,幸得安石榴堅持不懈,潛心醞釀,我們今日才能讀到如此好故事。」──劉鳳芯(國立中興大學外文系副教授)
「這些故事帶我們回到夢與現實的交界,在交界之處呼吸一口新鮮空氣……」──林玲遠(國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助理教授)
「一部關於『還原』或『歸返』的故事傑作:將傾訴還給閱讀;將存在的純粹、篤定與相信,還給創造;也將日常生活還給角色,將魔法還給心。」──丁名慶(《文訊》雜誌副總編輯)
「這些故事寫得深邃動人,每一篇都有自己的宇宙觀。」──劉旭恭(繪本作家)
安石榴
臺灣臺南人。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畢業。作品有繪本《星期三下午捉.蝌.蚪》(信誼幼兒文學獎圖畫書首獎、第一屆豐子愷兒童圖畫書獎優秀圖畫書)、《亂78糟》(信誼幼兒文學獎圖畫書評審獎)、《曬衣服》、《大膽的老婆婆》、《安安的奇幻動物園》,還有童話作品〈絲絲公主〉、〈洋娃娃〉(國語日報牧笛獎),以及橋樑書【多多和吉吉】和【小熊威力】系列。曾獲時報短篇小說獎,並著有小說集《餵松鼠的日子》,其中短篇作品〈衣櫃裡的貓〉,曾被改編為電視電影劇本,於公視人生劇展播出。
等待一則故事的完成
劉鳳芯(國立中興大學外文系副教授)
初識安石榴,是多年前在另一城市,那時的安石榴還不是安石榴,不過說起話來語調纖細卻口吻慎重;觀點一針見血但舉手投足又透著孩子般的真摯與好奇;這回閱讀安石榴作品一面回想,才恍然當年的安石榴其實已透露創作者氣質。後來大家各奔東西,斷了聯繫,但不久發現安石榴從兒童文學冒出頭:二○○四年出版的圖畫書創作《星期三下午,捉.蝌.蚪》捕捉了兒童如精似靈的形象,令人驚豔;二○○九年圖畫書《亂78糟》讓文字、數字、圖像、音符等各式符號眾聲喧嘩,新穎原創、無俚幽默;圖畫之外,二○一二年入選牧笛獎的短篇童話〈絲絲公主〉、二○一三年所出版類似「青蛙與蟾蜍」的《多多與吉吉》系列、《曬衣服》、乃至二○一七年新作《大膽的老婆婆》……,皆展現安石榴說故事的魅力,而我也不知不覺一路追隨,成了一名潛水粉絲。
安石榴新作《那天,你抱著一隻天鵝回家》編排結構由短至長;首先是同一主題的四十則變奏,然後是關於一對老少和尚和小狐狸的插曲五篇,接下來的故事,規模則逐漸擴充至接近短篇小說長度。作者將本書定位為一本成人童話集,童話溯其初源,其實不分讀者老少;與兒童文學連結,乃十九世紀格林兄弟以降才逐漸形成的現象。上世紀七○年代,童話再次流行,美國女詩人安‧薩克斯頓( Anne Sexton )、英國女作家安潔拉‧卡特( Angela Carter )等作家之新創童話,注入了誌異恐怖的元素、融合了深層心理的探索,將童話的內涵與意義帶出育嬰室格局。安石榴的《那天,你抱著一隻天鵝回家》也同樣跨出兒童樂園範疇,書中所描述的,有解放桎梏、可茲慰藉的愉悅想像如〈蘇西的碗〉;有昇華性靈、超越死亡的故事如〈狗的鬼,和其他好多鬼〉、〈在星光燦爛的河上泛舟〉和〈小象弗雷多〉;有智慧的啟發如〈小房子〉;也有讀完令人啼笑皆非、坐立難安者如〈埃米爾〉。
安石榴新作《那天,你抱著一隻天鵝回家》顯示作者掌握童話敘事特色以及對於西方童話、傳奇故事、聖經典故、日本民間故事、乃至印度佛教故事、因紐特人神話、猶太故事、塞爾特傳說涉獵廣博。童話故事多半圍繞日常、篇幅玲瓏短小、情節進展俐落明快;本書文字亦日常自然、貼近讀者、簡潔有韻,適合朗讀,比方〈當國王的資格〉故事全文不分段、刻意以叨叨不絕沒完沒了的方式一口氣說完,讓我讀罷忍不住又回頭朗讀,更感受故事活力。精靈、仙子、巫婆、么子、魔法、變身、許願、娶親……,皆是童話常見的角色與主題,本書亦俯拾皆是:〈三隻小黑貓〉中的三小貓,最後變成了三名女孩;〈孔雀費南多〉處理身分的交換;〈烤麵包〉講盼子、寫創生,畫面生動、萌點破表;〈仙人圈〉集中火力描寫仙子精靈群,說得既靈又妙;〈美麗的瓦西麗莎〉寫成婚,故事同樣結束在婚禮,但已跳脫父權思維。童話之外,〈光〉的故事藉舊約聖經〈創世記〉開頭經文引出話頭;〈狐狸媽媽和兩枚銅板〉故事溫煦動人,透著東瀛風;〈拉普蘭之花〉交織了塞爾特傳說關於崔斯坦與伊索德的愛情;〈鍊金師的玫瑰〉瀰漫印度風,敘述者彷彿印度弄蛇人,以文字吹奏出的魔幻笛音一步步吸引讀者走進神祕的氛圍。
《那天,你抱著一隻天鵝回家》之獨特於我而言,當屬作者對於兒童文學的熟稔,這也使得本書讀來不同其他童話,多了點俏皮慧黠的童心和善解憐惜的同理。〈小房子〉開頭,令人聯想起維吉尼亞‧李‧巴頓的同名經典圖畫書;〈瑪雅〉不僅搓揉入〈薑餅人〉和〈拇指姑娘〉故事元素、帶著添加路易斯‧卡洛爾的無稽筆調,甚至,整篇故事還隱隱透著宮崎駿的東瀛歐洲風;〈機器人達利〉改寫安徒生的〈小錫兵〉童話,但加入具科幻感的機器人及流行文化的芭比娃娃和肯尼搭檔;〈安娜貝兒、米拉貝兒〉寫活一齣鬧劇,故事尾聲敘事者突然轉向讀者發話,又帶有波特( Beatrix Potter )童話的況味;〈蝴蝶〉觸探何謂真實,蝴蝶原是女孩衣裳上面的圖案,後來脫離了衣服有了生命,它對自我生命的探問,絨布小兔( The Valveteen Rabbit )也曾經疑惑。關於創作的互文性,安石榴其實清楚知曉。作者前作《餵松鼠的日子》書中的〈馬家花園〉故事有一段話,或許可為註腳:「……第一個故事生出第二個故事,第二個故事生出第三個第四個故事,然後呢,後來的無數個故事中都有原本第一個故事的一部分……」。
《那天,你抱著一隻天鵝回家》全書最具童趣者,莫過〈小和尚與小狐狸〉。此系列中小和尚與小狐狸的組合、以及小和尚與老和尚的搭檔,不斷互相呼應,五則童話的敘述口吻皆貼近兒童、溫柔可愛;內容清新脫俗、意境自然又充滿美感。〈香噴噴的藥〉寫春天的生機如何蘊含療癒力;〈啾,唧啾,吱唧啾〉講麻雀般的大事、也側寫大人的童心。〈豆腐與螢火蟲〉刻畫日常生活小情趣;故事第一段「輕薄的衣服」、「水缸」、「好涼」等字眼,加之豆腐白嫩滑順的形象,讀來清爽。〈大家一起叫〉寫誦經的音響與韻律,觀點不俗;文中以「花匠家的人聽得如癡如醉」描寫聽誦的反應,頗具喜感。〈搔癢癢〉是一則揪心又暖心的故事,轉折巧妙,不見煽情。
《那天,你抱著一隻天鵝回家》書中有一則受到因紐特傳說啟發的造人故事〈雪人〉,講述一名歷經喪子之痛的婦人,以白雪創造了小人,小雪人帶給婦人重生的勇氣、伴她度過餘生;村中長老知悉此事,但於婦人在世期間始終祕而不宣。故事結尾說道:村民爾後經常圍繞爐火聆聽長老講述這段往事,而老者每回說罷,也「定感謝空氣之神[……]賜予長老足夠的耐性以等待一則故事的完成」。作者需要時間醞釀故事,讀者也需耐心等待故事;在世事紛亂、創作環境不算美善的情況中,幸得安石榴堅持不懈,潛心醞釀,我們今日才能讀到如此好故事。

【預購】自己的房間(A Room of One’s Own)(出版90週年全新譯註版)◎ 維吉尼亞·吳爾芙 (Virginia Woolf)(譯者:宋偉航)
平常價 $23.00——維吉尼亞.吳爾芙
Thinking is My Fighting.
吳爾芙帶領我們找回女性創作與雌雄同體的身影,
預言莎士比亞的妹妹就在你我身旁出現!
《衛報》、《時代雜誌》百大非文學作品+《世界報》20世紀百大書籍
出版近90年來,最好的中文譯本!7萬字正文+5萬字譯註
細數吳爾芙引用的文史典故,慧黠重現文學才女靈巧機敏的文筆
她的質疑為全世界女人打開了改寫歷史的空間,
並激發了女性主義文學批評的熱潮。
《自己的房間》是由吳爾芙的系列演講稿匯集而成,被視為二十世紀最重要的女性主義文學、及女性主義文學批評的經典。
1928年10月,吳爾芙受邀到劍橋大學紐南學院和格頓學院兩個女子學院,就「女性與小說」的主題發表演說。她虛構了一位當代女子的日常遭遇,包括赴大學學院卻被斥喝遠離草坪行走,側身男性學者餐會間的被剝奪感,在大英圖書館瀏覽書架發現盡是男性作品,在倫敦公寓俯瞰街景懷想獨立女性身影等。在男性主導的文學與學術傳統中,女性沒有自己的房間,沒有教育、經濟與社會資源,要想創作甚至在文學史上留名,實是難上加難。
吳爾芙想像,十八世紀的莎士比亞如果有位才華洋溢的詩人妹妹,她只能無名而終;而十九世紀以寫作聞名的勃朗特姊妹和喬治.艾略特,則必須以男性筆名發表,喬治.艾略特更因為與情人的關係不見容於社會,必須隱居鄉間。
「女性若是想要寫作,一定要有錢和自己的房間。」吳爾芙呼籲,女性擁有一個實體的空間,繼而成為心靈的空間、思考的空間、創作的空間。在英國維多利亞時期以降的保守氣氛中,甚至對二十世紀以來女性主義的開展,都是鏗鏘有力的發聲!
各界推薦
臺灣師範大學翻譯研究所教授李根芳 專文引介
李維菁(小說家)、吳俞萱(詩人)、徐堰鈴(劇場工作者)、黃麗群(作家)、楊佳嫻(作家)、魏瑛娟(「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創辦人)、瞿欣怡(作家,小貓流文化總編輯)聯合推薦
閱讀這本書時,彷彿可以聽見吳爾芙的聲音,而能更靠近她獨特的會話式寫作風格!――昆汀.貝爾,《布倫斯伯里文化圈的回憶》作者
二十世紀出自女性作家之手、最有影響力的非文學作品,就屬《自己的房間》。
《自己的房間》中最過人處,在於虛構出莎士比亞的妹妹,描寫她與兄長同樣才華洋溢,卻囿於時代下的性別歧見而充滿痛苦的人生,正如吳爾芙其他關於女性主義的書寫,悲劇性地陳述女性的生活現狀,與在逃脫現實的想像裏,如何可能獲致不同的命運。――何米昂.李,英國曼布克獎評委主席
吳爾芙為女性發聲,充滿想像也富含邏輯,帶有機敏也兼及知識,展現了真正的小說家具有的想像力,而且她的發言至為精闢。……這本書是宛如結晶體的頭腦所蒸餾出來的成果,下筆歡快、新穎、且強而有力,要傳遞想法給讀者。許多最精采的論點,往往現身順帶一提之間,像是那些閃爍的洞見,點到為止的簡潔批判。這樣鮮明的筆調,總是讓人發現作家所知的事物,遠遠超過了預計要談的單一主題――Louis Kronenberger,《紐約時報書評》
維吉尼亞.吳爾芙(Virginia Woolf 1882~1941)
二十世紀重要的英國小說家、散文家,也是文學史上現代主義與女性主義的先鋒;她與倫敦文友創辦「布倫斯伯里文化圈」並在其中扮演要角,對二十世紀初期的英國文化影響極深。
吳爾芙出版多部長篇傑作,包括《達洛維夫人》,乃至充滿詩意與高度實驗色彩的《浪潮》。她同時也著墨於文學批評、短篇故事、傳記與報導寫作,包括充滿戲謔顛覆意味的《歐蘭朵》,《自己的房間》、《三枚金幣》則是激昂的女性主義論文。
吳爾芙天性敏感,少女時因母親與姐姐離世遭受精神創痛,之後長年受憂鬱症所苦,並於六十歲時投水自盡。
譯者簡介
宋偉航
資深譯者,譯作舉隅:《放客企業》、《智慧資本》、《企業蛻變》、《共謀》、《阿波羅的天使》、《大銀幕後》、《我在DK的出版歲月》、《實作理論綱要(全新修訂版)》、《聖徒叔叔》、《午夜知音》、《溫柔酒吧》、《迷》、《禿鷹律師》、《閱讀日誌》、《酷男的異想世界》、《留聲中國》、《補綴的星球》、《我的動物天堂》、《靈魂考》、《有關品味》、《全腦革命》、《綠色企業》等。
「女性若是想要寫作,一定要有錢和自己的房間……拿這五百英鎊代表思索的權力,以這門上的鎖當作是為自己著想的權力……」
「我們要是培養出自由的習性以及切實寫出心中所想的勇氣;我們要是能夠從共用的起居室逃出去一下子,多看一看世人和現實世界的關係,而不僅限於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當然還要去看蒼穹、看樹木還有別的什麼,而且要去看本來的面目;我們要是跳過彌爾頓的妖怪去看,畢竟哪有人可以去擋別人的視野;我們要是面對事實,因為事實如此,沒有別人的臂膀可以讓我們依靠,我們必須孤身前行,我們的關係是在我們和現實世界的關係,而不僅是我們和男男女女的世界的關係。」
女性千百年來一直在當鏡子,當有法術、有美妙魔力的鏡子,可以把鏡子外的男人照成兩倍大。沒有這樣的法術,地球現在恐怕都還處處沼澤和叢林。……女性要是不低下,男性就大不起來。女性之於男性為什麼老是必需品,由此也可以解釋一二。由此一樣可以說明男性何以遇到女性開口發表議論,就會坐立難安;要是有女性對他們說哪本書不好,哪幅畫的筆力弱,或是其他什麼意見,不管說的怎樣都比出自男性之口還更加刺人、更加氣人。因為,女性一說出真相,鏡子裡的男性就開始縮小;人生的安適感也就開始消減。
「我拿起筆畫了一幅大外行畫的靈魂剖面圖,將每個人的靈魂畫成由兩大力量統轄,一為男性的力量,一為女性的力量。在男性的大腦裡,男性的力量凌駕於女性之上;在女性的大腦裡,女性的力量凌駕於男性之上。唯有兩性的力量和諧共處,於精神相輔相成,心智才會處於正常、安適。即使身為男性,心智內的女性部份依然是有作用的;女性亦然,一樣要和她大腦內的男性部份交流。」
「任何人提筆寫作要是以個人的性別為念,沒救。當個純粹、徹底的男性或女性,沒救;若要寫作,一定要當個「男性女子」或「女性男子」才行。女性寫作要是提一下委屈,即使如蜻蜓點水掠過,沒救;遇上不平反唇相譏,再有理一樣沒救;總而言之,就是女性只要刻意以女性的身份發言,沒救。而我說的「沒救」,可不是修辭而已;因為,只要寫作時特意偏向某一性別,注定萬劫不復。絕對無法繁衍多滋。寫得再精彩,再動人,再有力,再練達,也不過一天、兩天的光彩,待夜幕低垂便隨之凋萎。這樣的文章沒辦法移植到他人的心靈裡去生根茁壯。人心裡的男性和女性兩邊一定要先同心協力,創作的活動才有機會開花結果。男女兩情相悅,必須以敦倫來求陰陽合諧。作家的心靈必須徹底敞開,讀者才感覺得到作家將體驗傳達得完整無缺。」
「莎士比亞有個妹妹……唉,她其實從沒寫過一個字。她就躺在現在一處公車站下面……我相信這位從來沒寫過一個字而且埋骨十字路口的女詩人其實還活著。就活在妳身上,就活在我身上,就活在許許多多今晚無法在場的女子身上,她們必須洗碗送小孩上床。但她就是還活著;因為偉大的詩人永遠不死;他們永存不朽;只要有機會,便會化作血肉之軀行走在你我之間。」
「我衷心希望各位去寫各式各類的書,不論題材有多瑣碎,多廣博,請勿躊躇不前。偷拐搶騙在所不惜,只希望各位想方設法務必弄到錢去旅行,去閒晃,去思索世界的未來或是世界的過去,去捧著書發呆,去街角逛一逛,任由腦中的思緒細線沈落到長川深處。」
導讀
《自己的房間》與經典翻譯
文╱李根芳
在二十世紀的世界文壇上,維吉尼亞.吳爾芙(1882-1941)做為一名作家與思想家,無疑地是一顆最燦爛明星。論者指出她的創作手法富含詩意,擅長以間接描述與意識流敘事風格的獨特技巧,打破線性發展、進入到人物內心世界,鋪陳出現代人存在意義的偉大命題。此外,她的散文論述十分關注女性地位,以及女性受壓抑及未開發的潛力,她的論點鼓舞了繼往開來的女性主義者。她的作品很多,創作範圍涵蓋小說、評論、傳記、戲劇、散文、信件、日記等文類。近年來,許多評論者注意到,吳爾芙在不同時期所被刻畫的形象迥然互異。在英國,吳爾芙做為一名傑出評論家的地位,很早就得到肯定,但一直要到1946年,重量級評論家艾利克.奧爾巴赫(Erich Auerbach)的一篇評論問世,對她大加揄揚,這才穩固了吳爾芙在文學創作上的經典地位。在美國,吳爾芙要到60年代才獲得較大的重視,同時期她的作品也首度被譯介到台灣。半個多世紀以來,她的形象與時俱進,不斷產生新的詮釋與變化,豐富了我們對她創作的理解,也讓我們每每在時代轉折、新舊交替之際,驚覺她的靈光與洞見。
1961年吳爾芙的中譯作品初次在台灣問世,為當時文學創作者帶來了新鮮的觀點與刺激。當時台大外文系的學生白先勇、王文興等人成立了文學雜誌──《現代文學》,以「分期有系統地翻譯介紹西方近代藝術學派和潮流,批評和思想,並盡可能選擇其代表作品」為職志,同時提供一個清新的園地讓有志藝術創作的青年發表作品。他們選定了歐美各國現代主義作家的傑作,翻譯成中文再刊登在雜誌上,並附上作家生平介紹及相關評論,吳爾芙便是其中極為少數的女性作家。在〈吳爾芙夫人〉的專刊中,編者撰寫了一篇短短的序言,讚揚吳爾芙的文學成就,並描述她「是個選擇散文小說體做為工具的抽象派詩人」,她的作品「的確難讀,只有感覺敏銳,能暫時拋棄任何舊觀念的讀者,細細研讀之下,才能體會她的婉琰之章」。
而在其眾多作品中,第一部最早問世的完整翻譯作品是1973年由女作家張秀亞所翻譯的《自己的屋子》(後來再版,更名為《自己的房間》)。女性主義者鄭至慧在2000年新版的導讀中指出,該書中譯發行的時間並不算晚,「稱得上與世界潮流同步」,不過當時台灣女性主義論述才剛剛發展,因此並未引起廣大共鳴。接下來的數十年間,各家出版社陸陸續續譯介了吳爾芙的幾部重要小說。吳爾芙在三十年的創作生涯中共發表了十一部長篇小說、數部短篇小說集、一部傳記、十餘部散文評論集,另有一部劇作、翻譯及自傳性作品,後人並陸續整理了她的日記、書信發表。綜而觀之,她算是相當多產的作家,書寫的類型也十分廣泛駁雜。不過,在台灣並沒有她的全集問世,若干較知名的作品則有數個譯本在市面上流傳,如《達洛維夫人》(Mrs. Dalloway)、 《歐蘭朵》(Orlando: A Biography)、 《燈塔行》(To the Lighthouse)。另外,有兩套書系以系統譯介世界文學經典為職志,都選錄了吳爾芙的作品為代表,分別是1987年由蔡源煌教授主編的《當代世界小說讀本:吳爾芙》,以及1999年鄭樹森教授主編的《世界文學大師選》,其中第八輯選錄了吳爾芙的三則短篇小說。
60年代與70年代早期,這些台灣譯者將吳爾芙形容為一個感性的作家,強調她的寫作風格創新,饒富詩意,對於語言的節奏與音韻掌握尤其突出。這些身兼譯者、編輯、評論者及作家多重身份的年輕創作者,致力於引介外來的新典範以激勵在地、本土的文學創作。他們強調吳爾芙是「布倫斯伯里文化圈」(the Bloomsbury circle)的靈魂人物,更是重要的英國現代主義作家,但他們未解釋布倫斯伯里文化圈蘊含的叛逆、批判精神。他們也忽略,抑或未意識到她對女性情人的熱情,她強烈的女性主義與反戰立場,以及她對婚姻與愛情所抱持的自由開放態度。相反的,他們刻意地突顯她是雷納德.吳爾芙的夫人,是個性纖細敏感的「女」作家。
直到80年代晚期與90年代,吳爾芙的形象才開始轉變,同時有更多譯作問世。 隨著台灣社會與政治氛圍愈發自由開放,女性議題開始更加引發關注與討論,此時對吳爾芙的接受與認識也達到了高峰。她的主要作品被廣泛的譯成中文,並獲得台灣讀者的好評。不過,吳爾芙的作品雖然極為多樣也數量驚人,此時但只有若干小說被翻譯,有些還有不同的譯本。
吳爾芙的女性主義面相也深深地影響了台灣的藝術創作與流行次文化,1994年由編舞家陶馥蘭(Tao Fu-lan)成立的多面向舞蹈劇場(Tao’s Dance Theatre)演出「奇女子歐蘭朵:穿越時空400年」(Orlando: A Journey of Four Hundred Years)。另外,一個受《自己的房間》啟發的劇團於1995年成軍,並以「莎士比亞的妹妹們」來命名,該團以實驗性的前衛表達方式,演出與性別議題相關的議題,目前已成為台灣重要的前衛劇團,
先前幾個階段,吳爾芙的影響力與接受度多源於其文字力量與文學成就,而她的肖像在第三個階段扮演了更重要的角色。批評家凱瑟琳.斯蒂普森(Catharine R. Stimpson)便說道:「在我們這個強調景觀與圖象的時代,許多人在讀吳爾芙的作品之前,早已經見過她了。」媒體與商業書市善於借用吳爾芙的形象做為女性作家的代表,特別是現代女性作家。例如金石堂書店(Kingstone)與誠品書店(Eslite)都在書店展示吳爾芙的大幅照片。2006年,萬寶龍精品名筆(Montblanc)在其「作家限量系列」甚至推出了以吳爾芙為名,向其致意的限量筆款:「透過精緻雕刻的扭索紋飾,喚醒人們對維吉尼亞.吳爾芙的傑出作品《浪潮》(The Waves)及其起伏不斷的人生之深遠記憶」(引自萬寶龍網站)。此作家限量筆款在各大百貨公司大量宣傳,顯示吳爾芙已被轉化為文化偶像。該品牌所塑造的形象是:擁有這樣一枝精品名筆,即展現了個人的品味與地位。
吳爾芙在台灣的譯介形象經歷了現代主義女作家、女性主義作家到文化聖像三個主要階段,但無論其形象如何改變,《自己的房間》似乎可說是吳爾芙在台灣最知名、流傳也最廣的作品。舉例來說,「網路與書」出版集團發行的「經典3.0」系列,這部書系嘗試以新的觀點與媒介帶領讀者認識經典,該系列即於2011年選擇了吳爾芙的《自己的房間》介紹給讀者,書名訂為《女性書寫的逃逸路線:自己的房間》,其中譯文選用了張秀亞的譯本。張秀亞是六○、七○年代相當活躍的女作家,她所翻譯的《自己的屋子》算是細水長流,直到2008年仍持續重印出版。
除了張秀亞的版本外,另外還有2000年宋偉航及2006年陳惠華的譯本,分別由探索文化及志文出版社發行,兩者均於十多年前再版,但目前市面上恐怕不易找到這些譯本。綜而觀之,除了經典3.0以簡介導讀及摘譯的方式來詮釋外,其他三位譯者都是全文翻譯,就其策略而言,也都相當忠於原文。陳惠華畢業於台大中文系,並在美國獲得東亞語文系碩士,譯作頗豐。志文出版社所發行的吳爾芙作品翻譯,幾乎全出自她的譯筆,除了《自己的房間》外,還包括《戴洛維夫人》(1988)、《奧蘭多》(2004)。宋偉航曾就讀台大歷史所中國藝術組,目前專事翻譯。這三位譯者都有不少譯著問世,所翻譯的作品也以文學方面居多。陳惠華和張秀亞的翻譯有些錯誤,或語句有待商榷之處,但大致來說,語意掌握還算準確。宋偉航的譯文就選詞造句而言,比起另外兩個譯本要來得更適切些。不過真正區隔這些譯文的不同之處,還是在於每位譯者的風格,以及他們對於吳爾芙的細緻語感及音樂性的理解與詮釋。
許多評論家都讚賞張秀亞的文字秀麗、詞藻雋永,吳爾芙的風格也以優雅輕盈,慧黠剔透見長,用張秀亞的形容是:「水晶般的透明,波浪般的動蕩,春日園地般的色彩繽紛,秋夜星空般的炫人眼目」。如此看來,張秀亞翻譯吳爾芙的作品似乎是相得益彰,最適當不過。然而,我認為張秀亞的譯文雖然文字雅緻,但是對於吳爾芙字裡行間的反諷戲謔,以及長句短語的節奏感與音樂性,卻顯得力有未逮。有時,文句過於直譯,甚至出現詰屈聱牙、不易理解的文句。相較之下,宋偉航的譯文敏銳地掌握了吳爾芙文句的音樂性,並且將吳爾芙獨具巧思、靈巧機敏的論點表達得恰到好處,甚至讓人覺得如果吳爾芙用中文寫作,她的遣詞用字或許也相去不遠。
我曾在一篇論文裡探討何謂經典翻譯,我認為,雖然張秀亞的知名度較高,但是其譯文品質距離經典翻譯的標準似乎仍有一段距離。我想強調的是,經典翻譯不是因為利用了原作的聲名而得到經典地位,或是因為翻譯經典作品就自然而然能夠吸引讀者的注意,而是其文學表現、翻譯能力的展現,使這部譯作綻放出光芒。就像是吳爾芙在文中所說的「信實」,經典翻譯與經典原作文學的差別在於它是翻譯作品,翻譯者是成就其經典地位的主要推手。宋偉航女士的譯文精準慧黠地掌握了吳爾芙的文學風格,她不僅成功地翻譯了經典,也使這部譯作具有經典翻譯的價值。漫遊者出版社能夠將這部譯作修訂重出,精神值得感佩。《自己的房間》原作於1929年出版,隔了近九十年,能夠以中文繼續感動人心,刺激我們去思考性別、創作與經濟獨立的議題,這確乎是一部永不過時的經典。

【預購】傲慢與偏見(Pride and Prejudice)(200週年經典重譯紀念版)◎珍·奧斯汀(Jane Austen)(譯者:張思婷)
平常價 $23.00珍·奧斯汀最膾炙人口的一部作品
「你的短處就是看誰都不順眼。」伊莉莎白說。
「而妳呢,」達西笑著說,「就是喜歡誤解別人。」
然而,在愛情的面前,他們都得放下傲慢與偏見
毛姆(英國著名小說家和戲劇家)譽為「十大小說名著之一」
英國圖書館員最愛的百大小說Top1
英國BBC票選對女性影響最大的文學作品Top1
英國BBC「大閱讀」(The Big Read)讀者票選世界50大小說Top2
美國《時代》雜誌票選十大浪漫小說Top1
美國《新聞週刊》(Newsweek)雜誌票選百大永恆經典Top9
澳洲讀者票選史上最佳一○一本書Top1
加拿大《環球郵報》(The Globe & Mail)票選j五十本最偉大書籍之一。
挪威圖書俱樂部舉辦由百位作家票選之百大永恆經典Top8
◎愛情故事經典原型
《傲慢與偏見》雖非愛情小說的濫觴,卻是此文類的發揚與奠基者,各種經典橋段一應俱全:錯誤的第一印象,懸殊的家世背景,從中作梗的親戚,誤解引起的衝突,戲劇性的重逢場景,令感情增溫的意外事件……。無怪乎自問世以來數度被改編為影集、電影、舞台劇,許多知名作家都相繼投入各種續作、仿作,將角色原型套用到現代故事,例如暢銷書《BJ單身日記》、電影《電子情書》都是以它為本。
◎不只是愛情小說,也是本描寫人際交往和婚姻相處的妙書
珍·奧斯汀曾謙虛地說她的寫作是「在兩吋的象牙上進行雕刻……寫鄉村的幾個家庭」,然而正是這樣精細的筆觸與聚焦的寫作範圍,讓她將生活上的微小細節和種種人情世故一針見血地描寫出來。例如:
「虛榮和驕傲完全是兩回事,偏偏常常被混著用。驕傲的人不一定虛榮。驕傲關乎的是對自己的看法,虛榮則牽涉到別人對自己的看法。」
「美滿的婚姻全憑運氣。如果婚前就摸透了對方的脾氣,或是兩人的個性十分相似,都對婚姻幸福一點幫助也沒有,只會導致婚後愈走愈遠,把該吵的都吵完了才算呢;既然是要攜手共度一生,缺點當然是知道的愈少愈好。」
「世事看得多了,不滿也就多了。我日漸相信人心善變,看來是長處的未必是長處,看來講理的未必就可靠。」
■60年來79種傲慢與偏見譯本,我該讀哪個?
本經典新譯特色:
◎以珍.奧斯汀研究中,最權威的David M. Shapard註解本為底,參考國外研究者的精心考據,務求中譯本文字之精確。
◎奠基於前人翻譯心血的全新「創作」。
◎台灣譯界新生代以前輩為師,發揮獨特感性與表演慾,創造出不同以往譯本的調性、敘事節奏與生動對白,忠實卻不古板,賦予經典嶄新的復古面貌。
名人推薦
交通大學外文系特聘教授 馮品佳、中正大學外文系教授 陳國榮、實踐大學應外系講座教授 陳超明、世新大學英語學系系主任 黃裕惠、師範大學翻譯所教授 賴慈芸 專業推薦
這本中文譯本,從一開始,譯者就緊緊抓住那幽默、輕快、又處處顯露機伶的文字風格,試圖拉近十九世紀英國與台灣讀者的距離。――陳超明(實踐大學應外系講座教授)
(譯者)思婷適時引領讀者時空穿梭,模擬兩百年前中文優雅含蓄語言世界,讓每種身分的角色按照奧斯汀調配說出妥當「時代話語」。――黃裕惠(世新大學英語學系系主任)
翻譯小說的成敗,就繫諸聲音與節奏。思婷這本譯作,節奏輕快俐落,找回了古靈精怪的珍.奧斯汀,是很精彩的一次演出。――賴慈芸(師範大學翻譯所教授)
為每一本經典,找到在當下重新閱讀的理由;
給每一本經典,內容與形式上的雙重新貌。
珍‧奧斯汀(1775~1817)
英國文學史上公認的才女,一輩子未婚,留下了六部膾炙人口的長篇小說。她自小便熱愛閱讀,十二歲開始嘗試寫作,自此展露卓越的文筆和才華。奧斯汀一生幾乎都居住在平靜的鄉間,過著當時英國中產階級的家庭生活,其所描寫的作品,均以她所熟悉的英國鄉村社會為藍本。從平凡的生活風俗、男女交往、戀愛婚姻等題材中,以機智有趣的語言,栩栩如生地描繪出鄉鎮生活和世態人情。她筆下人物形象鮮明,常藉由風趣詼諧的對話來凸顯人物的性格。《傲慢與偏見》是她最為人喜愛的小說,曾多次被改編成影集與電影,也啟發了後世許多作品。
譯者簡介
張思婷
台大外文系畢業,現正就讀師大譯研所博士班,並於世新大學及師大英語中心擔任講師。熱愛翻譯。譯有大亨小傳(漫遊者出版)、利器、暗處、我們不完美(以上由木馬文化出版)等書。

【預購】大亨小傳(The Great Gatsby)(出版90週年經典重譯紀念版)◎史考特·費茲傑羅(F. Scott Fitzgerald)(譯者:張思婷)
平常價 $22.00愛情的酒精揮發後,
逗留舌尖的,
是現實的酸苦澀餘味。
劉建基(世新大學英語系教授)、蘇正隆(台灣翻譯學學會前理事長)專文推薦
※本書收錄譯者精心整理《大亨小傳》翻譯史
★BBC「大閱讀」讀者票選百大小說
★英國《衛報》最偉大的百大小說
★《新聞週刊》票選百大書單
★《時代》雜誌票選百大經典小說
★美國藍燈書屋世紀百大經典小說No.2
★法國《世界報》20世紀百大作品
★四度改編為電影,2013年最新電影版由《紅磨坊》大導巴茲・魯曼操刀,李奧納多・狄卡皮歐飾演「大亨」蓋茲比。
換個角度看美國文學經典:
◎《大亨小傳》的主角其實不是大亨!
《大亨小傳》的故事,只是窮小子蓋茲比愛上「白富美」黛西,黛西卻嫁給「高富帥」湯姆,後來蓋茲比鹹魚翻身,找鄰居尼克策劃橫刀奪愛,處心積慮拆散湯姆和黛西這對歡喜冤家……嗎?
在這本社會小說裡,主角其實並非苦戀未果的蓋茲比。一本好的小說,主角必須在腥風血雨中歷練成長;而在這場愛情大亂鬥中,蓋茲比執迷不悔,湯姆死性不改,黛西不思改進,如何挑得起大樑?只有蓋茲比的鄰居尼克,既沉緬於紙醉金迷、燈紅酒綠,同時又能冷眼旁觀,體會燈火闌珊、酒醒人散的悵惘,看破榮華富貴不過是過眼雲煙,並將所見所聞「寫成」這本《大亨小傳》,以淒婉的豔筆刻畫戰後一代對美國夢幻滅的悲哀。
最佳男主角,尼克當之無愧。
◎《大亨小傳》描寫的不是愛情,而是社會人情!
費滋傑羅以爵士時代為經,以黛西─湯姆─蓋茲比的三角戀為緯,交織出酒食徵逐的社會風貌,刻畫出壁壘分明的階級界線,在轟轟烈烈的愛情故事底下,默默上演著真實世界的人生百態,一九二○年代的紐約歷歷在目,裡頭有「一座座白色的大廈,一幢幢方糖的矮樓」,居住著「李蛭夫婦」、「竹本瓜夫婦」、「品玖嘉公子」等角色……這些人豈是二○年代紐約所獨見?
愛情的酒精揮發後,逗留舌尖的,是社會寫實的酸苦澀餘味。
為每一本經典,找到在當下重新閱讀的理由;
給每一本經典,內容與形式上的雙重新貌。
本經典新譯特色
奠基於前人翻譯心血的全新「創作」。
台灣譯界新生代以前輩為師,發揮獨特感性與表演慾,創造出不同以往譯本的調性、敘事節奏與生動對白,忠實卻不古板,賦予經典嶄新的復古面貌。
作者有如編劇,翻譯如同一種表演,一齣自導自演的好戲。
好戲永遠在上演。經典,是活的,是任何時代任何人都能投入其中的人間劇場,而非僅供膜拜供養的高遠殿堂。
史考特.費茲傑羅(F. Scott Fitzgerald,1896–1940)
美國小說家、詩人、劇作家、電影編劇、短篇小說家。「爵士時代」代表作家,更是20世紀最重要的作家之一。
1896年出生於美國明尼蘇達州聖保羅市,1913進入普林斯頓大學就讀,期間嘗試撰寫短篇小說、詩、戲劇、書評等,奠定日後成為作家的基礎,最後因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獲徵召入伍而未完成大學學業。
1920年與名門之女潔妲(Zelda Sayre)結婚,育有一女。他們足跡遍及美國與歐洲各大城市,因此結識許多同樣旅居海外的美國作家,例如葛楚・史坦(Gertrude Stein)、海明威等。費茲傑羅以撰寫短篇小說為生,供夫婦倆過著完全反映「爵士時代」奢華風格的生活。前三部短篇小說集《Flapper and Philosophers》(1920)、《Tales of the Jazz Age》(1922)、《All The Sad Young Men》(1926)備獲好評。
1920年出版的《塵世樂園》(This Side of Paradise)為費茲傑羅首部長篇小說,描述生長於爵士年代的年輕人生活,彰顯其對傳統的反抗。1925年的《大亨小傳》、1934年的《夜未央》(Tender is the Night),以及費茲傑羅因心臟病歿後、由作家暨評論家艾德華・威爾森(Edmund Wilson)彙集其手稿出版於1941年的《最後的影壇大亨》(The Last Tycoon),被視為費茲傑羅最好的長篇小說,以敏銳的社會觀察、細膩高雅的風格、感傷哀愁的情調著稱。
費茲傑羅在世時,文學成就褒貶不一,但自1940年代以來至今,已被視為與海明威、福克納並駕齊驅的美國先代文學先驅。
譯者簡介
張思婷
台大外文系畢業,現正就讀師大譯研所博士班,並於世新大學及師大英語中心擔任講師。熱愛翻譯。
幻滅的「美國夢」──永恆經典的再現與再譯: 張思婷譯的《大亨小傳》
世新大學英語系教授 劉建基
美國文學中以「美國夢」(American Dream)為內涵、以「樂園神話」(the Myth of Edenic Possibilities)所衍生的道德再生與光明希望為主題,是美國文學脈絡中的一條「光明」主軸。英國小説家勞倫斯(D. H. Lawrence)在其著作《美國文學名著研究》中,率先指出美國文學發展中的另一條「黑線」及其在美國文學史的「互補」價值。儘管這一條「黑線」反襯光明希望的神話,揭示「美國夢」的破碎與幻滅,勞倫斯認為它帶來「異類」、「他者」的聲音,不僅深化、豐富美國文學的內涵,且成為美國文學重要的資產。
費茲傑羅(Francis Scott Fitzgerald)的《大亨小傳》,即是美國文學中這條「黑色」軸線的翹楚之作,在「二十世紀百大英文小說」(Modern Library 100 Best Novels)排行榜中,名列第二。《大亨小傳》講述的是關於「美國夢」幻滅的悲劇故事,不僅反映美國歷史上「爵士年代」(The Jazz Age:1918-1929)的社會奢華、道德頹廢與浮華拜金,並且刻畫人性中對「夢想」的永無止境追尋──儘管它可能不是光彩絢爛的美夢,而是一場枯萎凋謝的惡夢。書中主要人物蓋茲比,藉「綠光」寄深情,將其一生的信念寄託在黛西家的「綠燈」上,鍥而不捨地追尋其無法預知的破碎之夢,讀來令人不勝唏噓。小說結尾,敘述者尼克指出:
蓋茲比相信那盞綠燈,相信那就是他未來的高潮,而年復一年,高潮在我們眼前消退,我們撲了空,沒關係──明天再跑快一點,手再伸長一點,總有一天,我們總有一天──於是顛撲向前,逆水行舟,一次又一次,退回到過往。 (張思婷譯文p.258)
費茲傑羅被譽為「爵士時代的桂冠詩人」,其小說作品往往帶有詩人的感性筆觸與濃郁情感,且擅長將象徵手法與寫實細節融於一爐,對譯者而言的確是一大考驗。《大亨小傳》的中譯版在華人世界已有二十多種,其中以喬志高譯的今日世界版(1971) 最受讀者青睞。林以亮對喬志高忠實、流利、傳神的譯文讚賞有加,他指出:「費茲傑羅的詩意一發,受罪的人是譯者,那些要命的長句子,譯成中文之後,一口氣讀下來,令你覺得文理通順,真不知要花掉多少心血。」儘管喬氏譯本忠於原著,中文表達純熟道地,然而經過四十多年的歲月推移,用語顯得不夠現代,難免有年代隔閡之感。
相對於喬氏譯本,張思婷譯的漫遊者版(2013)能貼近我們這個時代的語彙,用語較為現代,口吻較為年輕,文意明快曉暢,讀來確有耳目一新之感。張譯以前人為師,儘可能準確翻譯費氏的英文原文,以期達到詞語上「信」的境界。
此外,張譯「盡量保留原文的隱喻」,以期達到意境上的「信」。以第八章中的「聖杯」(Holy Grail)意象為例,張譯不僅在詞語層次沿用原文意象,另外神來「譯」筆,將中古時期騎士文學中的亞瑟王與圓桌武士「追尋聖杯」(the Quest for the Holy Grail)的傳奇故事融入譯文,「力求不加註釋以降低閱讀干擾」,達到意境上的「信」。
原文:He had intended, probably, to take what he could and go — but now he found that he had committed himself to the following of a grail. (Chapter 8)
喬版:起初他可能只想玩玩,然後一走了事──但後來他發現他把自己奉獻給一種「理想」的追求。
張版:本來他只是想且戰且走,沒想到一回神,自己卻成了追尋聖杯的騎士。
如果費茲傑羅是《大亨小傳》文字的魔術師,那麼譯者張思婷即是一位成功的魔術師之化妝師。透過其生花妙筆的彩繪,相信讀者必能體會《大亨小傳》中「爵士年代」的社會風貌。
張思婷《大亨小傳》新譯推薦序
蘇正隆(灣翻譯學學會前理事長,教授「筆譯專業」等課程)
一九八八年Modern Library選出二十世紀一百部英文小說名著,費茲傑羅(F.S. Fitzgerald)的《大亨小傳》(The Great Gatsby)位居第二(名列第一的是喬伊斯[James Joyce]的《尤利西斯》[Ulysses]),不過這部作品一九二五年出版後並未引起太大重視,甚至有評論家把它貶為流行言情小說。經過將近二十年的考驗,才獲文壇肯定,如今公認是美國文學經典之作,已無疑義。
這部作品敘述一個對愛情極為浪漫執著的人物的故事和悲劇,手法非常寫實卻又含蓄內斂。很多細節常若無其事的輕輕一點,埋下伏筆,到後頭才又自然而然的銜接起來,對情節的細膩安排,令人嘆服。而文字方面則更是千錘百鍊,特別是描述情境時,有時如樂曲演奏,舒展自如,有時像散文詩,意象豐富。像這樣的作品,要真正讀懂,能夠辨識出字裡行間的弦外之音,已經非常不容易,而要翻譯得好,更是極大的挑戰。
雖然這部作品一九六九年以前台灣已經有兩種譯本,但直到一九七一年今日世界出版了喬志高翻譯的《大亨小傳》,才引起廣大讀者的重視。當時我剛進外文系,對於充斥坊間的英美文學中譯本,大多頗有意見,但喬志高的翻譯,卻讓我讀來耳目一新。小說中的許多精采名句透過他的翻譯,往往能讓人琅琅上口,因此我心目中喬氏的翻譯大概就是典範,恐怕難以超越。
二○一三年《文訊》約我撰寫〈台灣的外國文學經典翻譯出版熱潮〉,我調查一下,發現《大亨小傳》台灣至少有十六種譯本,二十四家出版社出版過,其中最近一個譯本,漫遊者出版的張思婷的新譯,讓人驚豔,套句章炳麟的名言,可以說是「前修未密,後出轉精」。她的譯本能夠將小說中許多獨具匠心的遣詞用字,很成功的傳達出來,用字非常靈活,還常有神來之筆。譬如底下幾個例子:
尼克剛到西卵不久,碰到陌生人問路,指完路後,他心裡感覺是:「He had casually conferred on me the freedom of the neighborhood.」這句話翻譯起來很不容易,因為涉及一些文化因素──授予外地人本地市民的榮譽叫confer on someone the freedom of the city,張思婷巧妙的把這句譯成:他隨口一問,倒讓我升格成為在地人。(張思婷譯p.19)
喬志高的翻譯則是:
他在無意之間使我榮任了這一帶地方的封疆大吏。(喬志高譯)
「榮任這地方的封疆大吏」也許是古代的意思。相較之下,張思婷的新譯讓人更容易理解,也更貼近原意。以下幾則也是絕妙佳譯的例子:
The lawn started at the beach and ran toward the front door for a quarter of a mile, jumping over sun-dials and brick walks and burning gardens- finally when it reached the house drifting up the side in bright vines as though from the momentum of its sun.
草坪從海灘直奔正門口,足足四百公尺,一路起伏過日晷、紅磚道和百花爭豔的花園,綠意奔到屋前煞不住,順勢化為滿牆碧綠的藤蔓。(p.22)
The exhilarating ripple of her voice was a wild tonic in the rain. I had to follow the sound of it for a moment, up and down, with my ear alone before any words came through.
她聲音裡的漣漪是雨中的美酒,聽得人飄飄欲仙,耳朵也跟著抑揚頓挫,總要隔一會兒回過神,才能細細咀嚼她說了些什麼。(p.125)
Daisy began to sing with the music in a husky, rhythmic whisper, bringing out a meaning in each word that it had never had before and would never have again. When the melody rose, her voice broke up sweetly, following it, in a way contralto voices have, and each change tipped out a little of her warm human magic upon the air.
黛西跟著屋裡的音樂,用她那富有磁性的嗓音,韻律有致地低吟起來,只把那一字一句傳唱成絕響,那意思以前不曾有,將來也不會再有了。待曲調拔高,她那副女低音的嗓子甜甜輕轉,跟著爬了上去,每一次轉音都向夜空輕灑她溫暖的魔力。(p.159)
近年來的翻譯學界常有所謂「異化」、「歸化」的討論,主張「異化」論者,反對使用中文成語,認為應儘可能保留原文的句法與意象。不過無論就出版實務或讀者反應而言,文學翻譯採用異化策略,很難成功。
最近《時代雜誌》有篇文章〈Why Europe Can’t Leave Greece Adrift〉(Time, June 25, 2015)台灣有人譯為「為什麼歐洲不能讓希臘漂流出去?」雖然adrift的本意是「在水上漂流」,但在上述語境,中文說「脫離」比較合乎習慣。有人認為這樣就犧牲了英文漂流的意象,但中文英文畢竟是兩種不同的語文,如果中文有類似譬喻,應儘量維持原文的意象,但不能太牽強,否則就是刻舟求劍。我們再看底下一句話,裡頭也出現adrift,「Somehow it had come adrift from the wall.」正常的情況下我們會說:「不知怎麼回事它就從牆上脫落了。」我們有可能說從牆上「漂流出去」嗎?
張思婷的新譯以新時代的語言,讓讀者細細品味費茲傑羅的生花妙筆所編織出來的一則浪漫傳奇與寓言。她對翻譯的拿捏,恰到好處。但是任何一本名著的翻譯都不可能十全十美,張譯有一些細節還有待推敲琢磨,但整體而言,這是一本相當了不起的譯本。
已成公共財產的經典名著,擁有眾多譯本並不稀奇。荷馬《伊利亞德》(The Iliad)的英譯,自一九五一年以來,至少就有二十二種(含Rieu及S.D. Andrew的原譯經後人大幅修訂者),但真正傳世的也只有Lattimore(1951)、R. Fitzgerald(1974)及Fagles(1990)三個譯本。一九五一年到一九七○年代傾向直譯的Lattimore譯本獨占鰲頭,到了一九七○年代後期詩人Robert Fitzgerald「以詩譯詩」,成為典範,九○年代之後Fagles以鮮活的當代英語迻譯,又取而代之。平均約二十年,原來的名譯就顯得過時,讓位給更新、更好的譯本。現在《大亨小傳》已出現更新、更好的譯本,值得大家矚目。
【預購】【經典文學一套3本不拆售】:《大亨小傳》(The Great Gatsby)、《傲慢與偏見》(Pride and Prejudice)、《自己的房間》(A Room of One’s Own)◎ 史考特·費茲傑羅( F. Scott Fitzgerald),珍·奧斯汀(Jane Austen),維吉尼亞·吳爾芙(Virginia Woolf)(譯者:張思婷、宋偉航)
平常價 $60.00《大亨小傳(出版90週年經典重譯紀念版)》
我抹掉過去,只為了讓愛重來!
這人生,如煙花一場。
愛情的酒精揮發後,
逗留舌尖的,
是現實的酸苦澀餘味。
換個角度看美國文學經典:
◎《大亨小傳》的主角其實不是大亨!
《大亨小傳》的故事,只是窮小子蓋茲比愛上「白富美」黛西,黛西卻嫁給「高富帥」湯姆,後來蓋茲比鹹魚翻身,找鄰居尼克策劃橫刀奪愛,處心積慮拆散湯姆和黛西這對歡喜冤家……嗎?
在這本社會小說裡,主角其實並非苦戀未果的蓋茲比。一本好的小說,主角必須在腥風血雨中歷練成長;而在這場愛情大亂鬥中,蓋茲比執迷不悔,湯姆死性不改,黛西不思改進,如何挑得起大樑?只有蓋茲比的鄰居尼克,既沉緬於紙醉金迷、燈紅酒綠,同時又能冷眼旁觀,體會燈火闌珊、酒醒人散的悵惘,看破榮華富貴不過是過眼雲煙,並將所見所聞「寫成」這本《大亨小傳》,以淒婉的豔筆刻畫戰後一代對美國夢幻滅的悲哀。
最佳男主角,尼克當之無愧。
◎《大亨小傳》描寫的不是愛情,而是社會人情!
費滋傑羅以爵士時代為經,以黛西─湯姆─蓋茲比的三角戀為緯,交織出酒食徵逐的社會風貌,刻畫出壁壘分明的階級界線,在轟轟烈烈的愛情故事底下,默默上演著真實世界的人生百態,一九二○年代的紐約歷歷在目,裡頭有「一座座白色的大廈,一幢幢方糖的矮樓」,居住著「李蛭夫婦」、「竹本瓜夫婦」、「品玖嘉公子」等角色……這些人豈是二○年代紐約所獨見?
愛情的酒精揮發後,逗留舌尖的,是社會寫實的酸苦澀餘味。
《傲慢與偏見(200週年經典重譯紀念版)》
沒讀過這本書,別說你懂愛情!
文學史上最著名的歡喜冤家
珍.奧斯汀最膾炙人口的一部作品
「你的短處就是看誰都不順眼。」伊莉莎白說。
「而妳呢,」達西笑著說,「就是喜歡誤解別人。」
然而,在愛情的面前,他們都得放下傲慢與偏見
◎愛情故事經典原型
《傲慢與偏見》雖非愛情小說的濫觴,卻是此文類的發揚與奠基者,各種經典橋段一應俱全:錯誤的第一印象,懸殊的家世背景,從中作梗的親戚,誤解引起的衝突,戲劇性的重逢場景,令感情增溫的意外事件……。無怪乎自問世以來數度被改編為影集、電影、舞台劇,許多知名作家都相繼投入各種續作、仿作,將角色原型套用到現代故事,例如暢銷書《BJ單身日記》、電影《電子情書》都是以它為本。
◎不只是愛情小說,也是本描寫人際交往和婚姻相處的妙書
珍.奧斯汀曾謙虛地說她的寫作是「在兩吋的象牙上進行雕刻……寫鄉村的幾個家庭」,然而正是這樣精細的筆觸與聚焦的寫作範圍,讓她將生活上的微小細節和種種人情世故一針見血地描寫出來。例如:
「虛榮和驕傲完全是兩回事,偏偏常常被混著用。驕傲的人不一定虛榮。驕傲關乎的是對自己的看法,虛榮則牽涉到別人對自己的看法。」
「美滿的婚姻全憑運氣。如果婚前就摸透了對方的脾氣,或是兩人的個性十分相似,都對婚姻幸福一點幫助也沒有,只會導致婚後愈走愈遠,把該吵的都吵完了才算呢;既然是要攜手共度一生,缺點當然是知道的愈少愈好。」
「世事看得多了,不滿也就多了。我日漸相信人心善變,看來是長處的未必是長處,看來講理的未必就可靠。」
《自己的房間【出版90週年全新譯註版】》
女性若是想要寫作,一定要有錢和自己的房間。——維吉尼亞.吳爾芙
Thinking is My Fighting.
吳爾芙帶領我們找回女性創作與雌雄同體的身影,
預言莎士比亞的妹妹就在你我身旁出現!
《衛報》、《時代雜誌》百大非文學作品+《世界報》20世紀百大書籍
細數吳爾芙引用的文史典故,慧黠重現文學才女靈巧機敏的文筆
她的質疑為全世界女人打開了改寫歷史的空間,
並激發了女性主義文學批評的熱潮。
《自己的房間》是由吳爾芙的系列演講稿匯集而成,被視為二十世紀最重要的女性主義文學、及女性主義文學批評的經典。
1928年10月,吳爾芙受邀到劍橋大學紐南學院和格頓學院兩個女子學院,就「女性與小說」的主題發表演說。她虛構了一位當代女子的日常遭遇,包括赴大學學院卻被斥喝遠離草坪行走,側身男性學者餐會間的被剝奪感,在大英圖書館瀏覽書架發現盡是男性作品,在倫敦公寓俯瞰街景懷想獨立女性身影等。在男性主導的文學與學術傳統中,女性沒有自己的房間,沒有教育、經濟與社會資源,要想創作甚至在文學史上留名,實是難上加難。
吳爾芙想像,十八世紀的莎士比亞如果有位才華洋溢的詩人妹妹,她只能無名而終;而十九世紀以寫作聞名的勃朗特姊妹和喬治.艾略特,則必須以男性筆名發表,喬治.艾略特更因為與情人的關係不見容於社會,必須隱居鄉間。
「女性若是想要寫作,一定要有錢和自己的房間。」吳爾芙呼籲,女性擁有一個實體的空間,繼而成為心靈的空間、思考的空間、創作的空間。在英國維多利亞時期以降的保守氣氛中,甚至對二十世紀以來女性主義的開展,都是鏗鏘有力的發聲!
作者簡介
史考特·費茲傑羅(F. Scott Fitzgerald,1896–1940)(《大亨小傳》)
美國小說家、詩人、劇作家、電影編劇、短篇小說家。「爵士時代」代表作家,更是20世紀最重要的作家之一。
1896年出生於美國明尼蘇達州聖保羅市,1913進入普林斯頓大學就讀,期間嘗試撰寫短篇小說、詩、戲劇、書評等,奠定日後成為作家的基礎,最後因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獲徵召入伍而未完成大學學業。
1920年與名門之女潔妲(Zelda Sayre)結婚,育有一女。他們足跡遍及美國與歐洲各大城市,因此結識許多同樣旅居海外的美國作家,例如葛楚・史坦(Gertrude Stein)、海明威等。費茲傑羅以撰寫短篇小說為生,供夫婦倆過著完全反映「爵士時代」奢華風格的生活。前三部短篇小說集《Flapper and Philosophers》(1920)、《Tales of the Jazz Age》(1922)、《All The Sad Young Men》(1926)備獲好評。
1920年出版的《塵世樂園》(This Side of Paradise)為費茲傑羅首部長篇小說,描述生長於爵士年代的年輕人生活,彰顯其對傳統的反抗。1925年的《大亨小傳》、1934年的《夜未央》(Tender is the Night),以及費茲傑羅因心臟病歿後、由作家暨評論家艾德華・威爾森(Edmund Wilson)彙集其手稿出版於1941年的《最後的影壇大亨》(The Last Tycoon),被視為費茲傑羅最好的長篇小說,以敏銳的社會觀察、細膩高雅的風格、感傷哀愁的情調著稱。
費茲傑羅在世時,文學成就褒貶不一,但自1940年代以來至今,已被視為與海明威、福克納並駕齊驅的美國先代文學先驅。
珍‧奧斯汀(1775~1817)(《傲慢與偏見》)
英國文學史上公認的才女,一輩子未婚,留下了六部膾炙人口的長篇小說。她自小便熱愛閱讀,十二歲開始嘗試寫作,自此展露卓越的文筆和才華。奧斯汀一生幾乎都居住在平靜的鄉間,過著當時英國中產階級的家庭生活,其所描寫的作品,均以她所熟悉的英國鄉村社會為藍本。從平凡的生活風俗、男女交往、戀愛婚姻等題材中,以機智有趣的語言,栩栩如生地描繪出鄉鎮生活和世態人情。她筆下人物形象鮮明,常藉由風趣詼諧的對話來凸顯人物的性格。《傲慢與偏見》是她最為人喜愛的小說,曾多次被改編成影集與電影,也啟發了後世許多作品。
維吉尼亞·吳爾芙(Virginia Woolf 1882~1941)(《自己的房間》)
二十世紀重要的英國小說家、散文家,也是文學史上現代主義與女性主義的先鋒;她與倫敦文友創辦「布倫斯伯里文化圈」並在其中扮演要角,對二十世紀初期的英國文化影響極深。
吳爾芙出版多部長篇傑作,包括《達洛維夫人》,乃至充滿詩意與高度實驗色彩的《浪潮》。她同時也著墨於文學批評、短篇故事、傳記與報導寫作,包括充滿戲謔顛覆意味的《歐蘭朵》,《自己的房間》、《三枚金幣》則是激昂的女性主義論文。
吳爾芙天性敏感,少女時因母親與姐姐離世遭受精神創痛,之後長年受憂鬱症所苦,並於六十歲時投水自盡。
譯者簡介
張思婷(《大亨小傳》、《傲慢與偏見》)
台大外文系畢業,現正就讀師大譯研所博士班,並於世新大學及師大英語中心擔任講師。熱愛翻譯。
宋偉航(《自己的房間》)
資深譯者,譯作舉隅:《放客企業》、《智慧資本》、《企業蛻變》、《共謀》、《阿波羅的天使》、《大銀幕後》、《我在DK的出版歲月》、《實作理論綱要(全新修訂版)》、《聖徒叔叔》、《午夜知音》、《溫柔酒吧》、《迷》、《禿鷹律師》、《閱讀日誌》、《酷男的異想世界》、《留聲中國》、《補綴的星球》、《我的動物天堂》、《靈魂考》、《有關品味》、《全腦革命》、《綠色企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