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分類
- 華文書籍
- 外文書籍
- 愛米粒
- 白象文化
- 斑馬線文庫
- 寶瓶文化
- 北京十月文藝
- 布克文化
- 采實文化
- 長鴻
- 城邦原創
- 重慶出版
- 初文出版
- 春光
- 達觀
- 大河文化
- 大將
- 大塊文化
- 大辣出版
- 大牌
- 大旗
- 大是文化
- 大田
- 典藏閣
- 逗點文創結社
- 獨步文化
- 廿九几
- 方智
- 高寶
- 好讀
- 黑眼睛文化
- 洪範
- 後話文字工作室
- 華威國際
- 皇冠文化
- 基本書坊
- 集合
- 寂寞出版
- 尖端
- 鏡文學
- 究竟出版社
- 聯合文學
- 聯經
- 臉譜
- 零極限文化
- 麥穗
- 麥田出版
- 漫遊者文化
- 貓頭鷹
- 木馬文化
- 南方學院
- 平心出版
- 啟動文化
- 啟明
- 青空文化
- 日出出版
- 商周出版
- 時報
- 書林
- 水靈文創
- 水煮魚文化
- 三采
- 三聯
- 拾青文化
- 世一
- 崧燁文化
- 桃色壞男孩
- 臺大出版
- 台灣東販
- 台灣角川
- 台灣商務
- 天培
- 天下文化
- 衛城出版
- 蔚藍文化
- 五南
- 新經典文化
- 香港文學館
- 香港中和出版
- 無境文化
- 新星球
- 行人
- 秀威資訊
- 要有光
- 野人
- 易博士
- 印刻
- 有鹿
- 有人
- 玉山社
- 原動力文化
- 遠流
- 遠足文化
- 圓神
- 智福
- 中華
![【預購】BL進化論 [對談篇]:透過BL研究家與創作者的對話,考察BL的進化與社會關係◎溝口彰子(譯者:呂郁青)(繪者:中村明日美子)](http://cdn.shopify.com/s/files/1/0116/2883/8978/products/BL_{width}x.png?v=1600508929)
【預購】BL進化論 [對談篇]:透過BL研究家與創作者的對話,考察BL的進化與社會關係◎溝口彰子(譯者:呂郁青)(繪者:中村明日美子)
平常價 $38.00/
結帳時計算稅金和運費
日本首席BL研究家,繼《BL進化論》後,耗費兩年心力的全新力作!
2000年代的「進化型BL」到底是什麼?
創作出令人著迷的BL作品,讓無數人感到興奮快樂的「創作者們」,都是如何構思出他們心目中的BL?
分析各種作品資料,搭配與創作者的訪談,徹底講解BL是如何從腐女們的妄想,進化成改變社會的力量!
『獨家收錄』
《無法觸碰的愛》《鳴鳥不飛》ヨネダコウ
《J的故事》《同級生》中村明日美子
《惠比壽名流紳士》《發情》岩本薰
《東京心中》トウテムポール
《魚住君》《妖琦庵系列》榎田尤利 ユウリ
《四代目‧大和辰之》《女王與裁縫師》スカーレット・ベリ子
《38度線》《波本酒與蜂蜜吐司》石原理
《黎明時的藍調》羽生山へび子
《墮落王子》C. S. 帕卡特
《昨日的美食》吉永史
『特別收錄』
千葉雅也/BOYSLAB/三浦紫苑
本書特色
☆由線條細膩獨特的中村明日美子老師繪製「相守到老」雙封面插圖
☆特邀10位日本當代知名BL創作者進行靈魂深度的訪談
☆探索當紅BL作品的幕後創作花絮!
創作出令人著迷的BL作品,讓無數人感到興奮快樂的「創作者們」,都是如何構思出他們心目中的BL?
分析各種作品資料,搭配與創作者的訪談,徹底講解BL是如何從腐女們的妄想,進化成改變社會的力量!
『獨家收錄』
《無法觸碰的愛》《鳴鳥不飛》ヨネダコウ
《J的故事》《同級生》中村明日美子
《惠比壽名流紳士》《發情》岩本薰
《東京心中》トウテムポール
《魚住君》《妖琦庵系列》榎田尤利 ユウリ
《四代目‧大和辰之》《女王與裁縫師》スカーレット・ベリ子
《38度線》《波本酒與蜂蜜吐司》石原理
《黎明時的藍調》羽生山へび子
《墮落王子》C. S. 帕卡特
《昨日的美食》吉永史
『特別收錄』
千葉雅也/BOYSLAB/三浦紫苑
本書特色
☆由線條細膩獨特的中村明日美子老師繪製「相守到老」雙封面插圖
☆特邀10位日本當代知名BL創作者進行靈魂深度的訪談
☆探索當紅BL作品的幕後創作花絮!
作者簡介
溝口彰子 Akiko Mizoguchi
大學畢業後,從事於時尚、藝術相關行業,同時以女同性戀者的身分展開交流活動。1998年前往美國紐約羅徹斯特大學留學,接觸了視覺與文化研究計畫的酷兒理論,發現自己的根源其實是BL(的祖先,即「二四年組」的「美少年漫畫」),並以BL與女性的性別意識為題取得博士學位。不只是BL論,她也撰寫有關電影、藝術、酷兒領域研究倫理等論文與文章。在學習院大學研究所等許多大學擔任講師。著有《BL進化論:男子愛可以改變世界!日本首席BL專家的社會觀察與歷史研究》(麥田,2016)。
溝口彰子 Akiko Mizoguchi
大學畢業後,從事於時尚、藝術相關行業,同時以女同性戀者的身分展開交流活動。1998年前往美國紐約羅徹斯特大學留學,接觸了視覺與文化研究計畫的酷兒理論,發現自己的根源其實是BL(的祖先,即「二四年組」的「美少年漫畫」),並以BL與女性的性別意識為題取得博士學位。不只是BL論,她也撰寫有關電影、藝術、酷兒領域研究倫理等論文與文章。在學習院大學研究所等許多大學擔任講師。著有《BL進化論:男子愛可以改變世界!日本首席BL專家的社會觀察與歷史研究》(麥田,2016)。
序
我們的愛,說不定能改變世界
BL(Boy's Love)是以男性同性的戀愛為中心,主要閱讀對象為女性,由女性作者創作而成的故事──在年輕世代中,除了極少數人之外,這幾乎是所有人都知道的常識。近年來,BL一詞的普及程度,就是會使人有這種想法。此外,雖然前面才說過這是由女性創作,主要閱讀對象為女性的出版類別,但是接下來我要說的,又和這說法有些矛盾:閱讀BL的男性,特別在年輕世代中是逐漸增加的。我在大學教BL論或大眾文化論時,切實地感受到這個事實。甚至連「國民級」的人氣男藝人都在自己的廣播節目中募集由自己主演的BL劇本,或是男性偶像團體也時常以接吻來表現成員之間的感情很好,做出BL的表現等等,BL似乎變成用來指稱由(異性戀)男性以言語或行為表現出的愛情場面。女性們妄想國內外的偶像或音樂人之間有戀愛關係並進行創作,即所謂「真人同人」的BL(YAOI)同人誌,一般認為從一九七〇年代就存在了,但假如今後積極表演BL的藝人繼續增加,「真人同人」的存在方式或許也會有所改變吧。
說到近年來的BL動向,BL同人誌方面不用說,是以妄想少年漫畫或動畫的角色之間有戀愛關係,將這些妄想創作出來的「二次創作」或「動漫衍生創作」為主流;至於以BL為名的商業作品,不只有漫畫與小說,還有廣播劇CD、遊戲、動畫、真人電影、舞臺劇等,如今已是一大娛樂類別。雖說男性的BL使用者正逐漸增加當中,但是漫畫家、小說家、編輯幾乎都是女性,消費者也仍然是以女性為主。可以說,BL是大眾文化中相當稀有,以女性為中心的類別。
當然,演出廣播劇CD與動畫角色的是男性配音員,遊戲的製作人員中應該也大多是男性,至於動畫或真人電影,以導演為首的製作團隊中,就算女性逐年增加,也仍然是男性占大多數。不過,正是因為商業BL業界的存在,使得每個月都有上百本由女性作者們創作的漫畫與小說,以紙本或電子書的形式出版,才有辦法像這樣發展成不同媒體,男性藝人們「表演BL給觀眾看」的事才會成立。至少在目前的時間點是可以這麼說的。
看過前作《BL進化論:男子愛可以改變世界!日本首席BL專家的社會觀察與歷史研究》(二〇一五,麥田)的人應該知道,我的BL史觀,廣義上是從一九六一年森茉莉所寫的短篇小說開始。過了半個世紀後的現在,就我這個重視女性經濟自主與就業率等女權主義問題的人來看,登場於一九九〇年代初期,由商業BL雜誌或出版品形成的商業BL業界,是BL的中心。因此本書的內容,是由我與十名在商業BL出版業界發表過漫畫或小說的職業作者──包含最近暫時沒有發表BL作品的作者在內──的「對談」為主。除此之外,這本「BL進化論」的第二集,還「特別收錄」了三篇與非BL作者(兩名與一組)的「對談」,以及一篇分析文、三篇全新完成的專欄文。
我之所以開始研究BL,是因為發現自己被BL的祖先所拯救。BL的作者與讀者大多數是異性戀女性,但我本身是女同性戀者。在對同性戀的偏見比現代嚴重許多的年代,被稱為「二四年組」的少女漫畫家們,在一九七〇~八〇年代發表了不少描述美少年之間親密友情與戀愛的「美少年漫畫」、「少年愛作品」。在這些作品中,美少年們大多在變成大人之前就死去,或是最後與女性在一起,成為異性戀中父權的一部分,並不會描寫成年的同性戀者(配角除外)。儘管如此,這些作品對於美貌、中性的美少年之間的愛,仍然是以正面、肯定的態度描寫。多虧了這些作品,我才能接受自己是同性戀者的事實。當時的現實日本社會,在圖書館搜尋「同性戀」時只會找到精神病方面的書籍;演藝人員的「蕾絲邊醜聞」總是被以煽動的方式報導;包含我自己的父母在內,周圍的大人們全都公然地表現出對同性戀的歧視。但也因此在漫畫這種表象中,把同性戀描寫得很美好。我是先培養虛幻的同性戀觀點,之後才有辦法接受自己是女同性戀者的這個現實的性取向。
一九九八年秋天,我留學美國念研究所,在視覺&文化研究的學術領域接觸到以酷兒理論為首的學問,發現自己的根源其實是BL的祖先,因此開始以BL研究者兼BL愛好者的身分進行研究。在當時,匯集了「少女漫畫」以及以少年漫畫為素材的「動漫衍生創作」這兩大源流的商業BL類別,已經成立好幾年了,而且發展得相當蓬勃。我隨機找了一些商業BL作品閱讀,發現這些故事雖然都是以美男子之間的戀愛為主軸,也就是同性戀愛的故事,但是很多主角卻會強調「我才不是同性戀!」或表明自己有恐同心態(Homophobia),使我覺得很不可思議。話又說回來,都以同性作為戀愛對象了,還要模仿男女的角色分成「攻」跟「受」,這種想法也太侷限於異性戀的觀念……當時的我是這麼認為的。除此之外,這些作品也經常以強暴戲作為兩名主角的邂逅情境,這部分也使我感到很困惑。在這個時期的商業BL「定型」表現中,並不在乎現實中的男同志,終究是女性讀者們為了逃避「在現實的父權制社會底下必須擔當的女性角色」並以此取樂,讓男性角色演出虛構的愛情故事,這就是BL漫畫或小說這種表象的由來。
關於九〇年代的BL定型分析,變成了我的BL研究中最早的文章(前作第二章的前身)。不過在進入二〇〇〇年代後,儘管女性把自己寄託在美男角色上,藉此享受虛構愛情與性愛的娛樂功能仍然健在,但同時,在故事中探討「假如這些主角生活在現實的日本社會中,他們就是男同志。那麼該怎麼做,才能讓身為同志的他們得到幸福呢?」這類問題的作品也慢慢增加了。在這類作品中,雖然會描寫到現實社會對同性戀的歧視,不過主角們出櫃時,周遭人們的反應,以及他們所生活的社會的價值觀,都比現實的日本社會更友善。也就是說,希望主角們過得幸福快樂的作者們發揮誠實的想像力,創作出在現實中可能實現,但目前尚未實現的、對同志友善的人群與社會。我將這類作品稱為「進化型BL」。這裡的「進化」有兩種意義,一種是BL類別本身的「進化」;另一種則是給予現實中的人們與社會該如何跨越恐同心態的提示,進而推動現實出現轉變的「進化」。
除此之外,雖然BL的固定套路是在排除女性角色的空間中,讓男性角色們分別扮演「男角(攻)」與「女角(受)」,但是現在也出現了改變,那就是女性角色的再次出現。而且她們不是像定型作品中經常可見的,只是以舊情人的身分來證明男性主角們「真的是異性戀者」,她們於正在進行的故事中,在性與社會方面都是以主觀意識(主體)採取行動,或者是被描寫成糾葛於身為女性才有的困境之角色。正是因為把「女性特質」放進男性的角色(「受」)中,所以才能從世間普遍抱持的女性特質概念中,做出「這部分應該不需要」的客觀判斷吧。此外,對深度BL愛好者(包含作者在內)來說,男性主角們是她們喜愛的對象,同時也是她們的代理人。因此,在自己以男性角色活著的故事中,也比較容易產生與女性特質相對的視角。沒錯,一開始「美少年漫畫」刻劃的是在對等關係中摸索的少年,從那個時代發展到九〇年代,男性角色開始分飾「男角」與「女角」並模仿異性戀,這些定型BL作品的出現,不免讓人覺得那是依附在異性戀常規性(Heteronormativity)之下。正因為有這樣的變化,才使得具有自主意識(主體性)的女性角色得以出現,而這乃是其他類別的作品中還看不到的。這些女性角色的表象,可以使在現實中生活的女性,也就是我們,客觀地審視社會結構中的厭女情結(Misogyny),給予我們該如何跨越厭女心態的提示。就這層意義來說,近年的BL當中,「進化型」作品實有增加的趨勢。
當然,商業BL作者中,應該也有原本就意識到恐同或厭女問題的人,也才有人會在BL作品中加入該如何跨越這些問題的提示吧。不過,絕大多數的作者並沒有那麼強烈的主觀意識,只是單純地思考該怎麼做,才能讓自己所愛的自創角色得到幸福,同時也讓讀者看得開心、喜歡上這些角色。正因為作者們很認真地創作BL這種娛樂性作品,所以才慢慢有了「進化型」作品的出現。一言以蔽之,BL在追求快樂時帶有相當積極的潛能。這是BL的強項。
本書的主要部分,就是我與具有這種認知的作者們的「對談」。因此,和一般的訪談不同,而是有如直闖後臺般,把米老鼠布偶裝的腦袋撕開,讓人看到裡面的演員。也許有人會說「我不想看到那部分」,但是在看見後臺真相的情況下,思考自己的事,思考BL的事,對於如今社會認識度如此高的BL來說,應該會有正面的益處,對於喜愛BL的我們來說亦是。我如此相信著,並帶著滿心的愛、敬意與責任感,與數位BL作者展開「對談」。敬請閱讀。
我們的愛,說不定能改變世界
BL(Boy's Love)是以男性同性的戀愛為中心,主要閱讀對象為女性,由女性作者創作而成的故事──在年輕世代中,除了極少數人之外,這幾乎是所有人都知道的常識。近年來,BL一詞的普及程度,就是會使人有這種想法。此外,雖然前面才說過這是由女性創作,主要閱讀對象為女性的出版類別,但是接下來我要說的,又和這說法有些矛盾:閱讀BL的男性,特別在年輕世代中是逐漸增加的。我在大學教BL論或大眾文化論時,切實地感受到這個事實。甚至連「國民級」的人氣男藝人都在自己的廣播節目中募集由自己主演的BL劇本,或是男性偶像團體也時常以接吻來表現成員之間的感情很好,做出BL的表現等等,BL似乎變成用來指稱由(異性戀)男性以言語或行為表現出的愛情場面。女性們妄想國內外的偶像或音樂人之間有戀愛關係並進行創作,即所謂「真人同人」的BL(YAOI)同人誌,一般認為從一九七〇年代就存在了,但假如今後積極表演BL的藝人繼續增加,「真人同人」的存在方式或許也會有所改變吧。
說到近年來的BL動向,BL同人誌方面不用說,是以妄想少年漫畫或動畫的角色之間有戀愛關係,將這些妄想創作出來的「二次創作」或「動漫衍生創作」為主流;至於以BL為名的商業作品,不只有漫畫與小說,還有廣播劇CD、遊戲、動畫、真人電影、舞臺劇等,如今已是一大娛樂類別。雖說男性的BL使用者正逐漸增加當中,但是漫畫家、小說家、編輯幾乎都是女性,消費者也仍然是以女性為主。可以說,BL是大眾文化中相當稀有,以女性為中心的類別。
當然,演出廣播劇CD與動畫角色的是男性配音員,遊戲的製作人員中應該也大多是男性,至於動畫或真人電影,以導演為首的製作團隊中,就算女性逐年增加,也仍然是男性占大多數。不過,正是因為商業BL業界的存在,使得每個月都有上百本由女性作者們創作的漫畫與小說,以紙本或電子書的形式出版,才有辦法像這樣發展成不同媒體,男性藝人們「表演BL給觀眾看」的事才會成立。至少在目前的時間點是可以這麼說的。
看過前作《BL進化論:男子愛可以改變世界!日本首席BL專家的社會觀察與歷史研究》(二〇一五,麥田)的人應該知道,我的BL史觀,廣義上是從一九六一年森茉莉所寫的短篇小說開始。過了半個世紀後的現在,就我這個重視女性經濟自主與就業率等女權主義問題的人來看,登場於一九九〇年代初期,由商業BL雜誌或出版品形成的商業BL業界,是BL的中心。因此本書的內容,是由我與十名在商業BL出版業界發表過漫畫或小說的職業作者──包含最近暫時沒有發表BL作品的作者在內──的「對談」為主。除此之外,這本「BL進化論」的第二集,還「特別收錄」了三篇與非BL作者(兩名與一組)的「對談」,以及一篇分析文、三篇全新完成的專欄文。
我之所以開始研究BL,是因為發現自己被BL的祖先所拯救。BL的作者與讀者大多數是異性戀女性,但我本身是女同性戀者。在對同性戀的偏見比現代嚴重許多的年代,被稱為「二四年組」的少女漫畫家們,在一九七〇~八〇年代發表了不少描述美少年之間親密友情與戀愛的「美少年漫畫」、「少年愛作品」。在這些作品中,美少年們大多在變成大人之前就死去,或是最後與女性在一起,成為異性戀中父權的一部分,並不會描寫成年的同性戀者(配角除外)。儘管如此,這些作品對於美貌、中性的美少年之間的愛,仍然是以正面、肯定的態度描寫。多虧了這些作品,我才能接受自己是同性戀者的事實。當時的現實日本社會,在圖書館搜尋「同性戀」時只會找到精神病方面的書籍;演藝人員的「蕾絲邊醜聞」總是被以煽動的方式報導;包含我自己的父母在內,周圍的大人們全都公然地表現出對同性戀的歧視。但也因此在漫畫這種表象中,把同性戀描寫得很美好。我是先培養虛幻的同性戀觀點,之後才有辦法接受自己是女同性戀者的這個現實的性取向。
一九九八年秋天,我留學美國念研究所,在視覺&文化研究的學術領域接觸到以酷兒理論為首的學問,發現自己的根源其實是BL的祖先,因此開始以BL研究者兼BL愛好者的身分進行研究。在當時,匯集了「少女漫畫」以及以少年漫畫為素材的「動漫衍生創作」這兩大源流的商業BL類別,已經成立好幾年了,而且發展得相當蓬勃。我隨機找了一些商業BL作品閱讀,發現這些故事雖然都是以美男子之間的戀愛為主軸,也就是同性戀愛的故事,但是很多主角卻會強調「我才不是同性戀!」或表明自己有恐同心態(Homophobia),使我覺得很不可思議。話又說回來,都以同性作為戀愛對象了,還要模仿男女的角色分成「攻」跟「受」,這種想法也太侷限於異性戀的觀念……當時的我是這麼認為的。除此之外,這些作品也經常以強暴戲作為兩名主角的邂逅情境,這部分也使我感到很困惑。在這個時期的商業BL「定型」表現中,並不在乎現實中的男同志,終究是女性讀者們為了逃避「在現實的父權制社會底下必須擔當的女性角色」並以此取樂,讓男性角色演出虛構的愛情故事,這就是BL漫畫或小說這種表象的由來。
關於九〇年代的BL定型分析,變成了我的BL研究中最早的文章(前作第二章的前身)。不過在進入二〇〇〇年代後,儘管女性把自己寄託在美男角色上,藉此享受虛構愛情與性愛的娛樂功能仍然健在,但同時,在故事中探討「假如這些主角生活在現實的日本社會中,他們就是男同志。那麼該怎麼做,才能讓身為同志的他們得到幸福呢?」這類問題的作品也慢慢增加了。在這類作品中,雖然會描寫到現實社會對同性戀的歧視,不過主角們出櫃時,周遭人們的反應,以及他們所生活的社會的價值觀,都比現實的日本社會更友善。也就是說,希望主角們過得幸福快樂的作者們發揮誠實的想像力,創作出在現實中可能實現,但目前尚未實現的、對同志友善的人群與社會。我將這類作品稱為「進化型BL」。這裡的「進化」有兩種意義,一種是BL類別本身的「進化」;另一種則是給予現實中的人們與社會該如何跨越恐同心態的提示,進而推動現實出現轉變的「進化」。
除此之外,雖然BL的固定套路是在排除女性角色的空間中,讓男性角色們分別扮演「男角(攻)」與「女角(受)」,但是現在也出現了改變,那就是女性角色的再次出現。而且她們不是像定型作品中經常可見的,只是以舊情人的身分來證明男性主角們「真的是異性戀者」,她們於正在進行的故事中,在性與社會方面都是以主觀意識(主體)採取行動,或者是被描寫成糾葛於身為女性才有的困境之角色。正是因為把「女性特質」放進男性的角色(「受」)中,所以才能從世間普遍抱持的女性特質概念中,做出「這部分應該不需要」的客觀判斷吧。此外,對深度BL愛好者(包含作者在內)來說,男性主角們是她們喜愛的對象,同時也是她們的代理人。因此,在自己以男性角色活著的故事中,也比較容易產生與女性特質相對的視角。沒錯,一開始「美少年漫畫」刻劃的是在對等關係中摸索的少年,從那個時代發展到九〇年代,男性角色開始分飾「男角」與「女角」並模仿異性戀,這些定型BL作品的出現,不免讓人覺得那是依附在異性戀常規性(Heteronormativity)之下。正因為有這樣的變化,才使得具有自主意識(主體性)的女性角色得以出現,而這乃是其他類別的作品中還看不到的。這些女性角色的表象,可以使在現實中生活的女性,也就是我們,客觀地審視社會結構中的厭女情結(Misogyny),給予我們該如何跨越厭女心態的提示。就這層意義來說,近年的BL當中,「進化型」作品實有增加的趨勢。
當然,商業BL作者中,應該也有原本就意識到恐同或厭女問題的人,也才有人會在BL作品中加入該如何跨越這些問題的提示吧。不過,絕大多數的作者並沒有那麼強烈的主觀意識,只是單純地思考該怎麼做,才能讓自己所愛的自創角色得到幸福,同時也讓讀者看得開心、喜歡上這些角色。正因為作者們很認真地創作BL這種娛樂性作品,所以才慢慢有了「進化型」作品的出現。一言以蔽之,BL在追求快樂時帶有相當積極的潛能。這是BL的強項。
本書的主要部分,就是我與具有這種認知的作者們的「對談」。因此,和一般的訪談不同,而是有如直闖後臺般,把米老鼠布偶裝的腦袋撕開,讓人看到裡面的演員。也許有人會說「我不想看到那部分」,但是在看見後臺真相的情況下,思考自己的事,思考BL的事,對於如今社會認識度如此高的BL來說,應該會有正面的益處,對於喜愛BL的我們來說亦是。我如此相信著,並帶著滿心的愛、敬意與責任感,與數位BL作者展開「對談」。敬請閱讀。

當我想起你的時候◎淺田次郎(譯者:王蘊潔)
平常價 $27.00/
結帳時計算稅金和運費
「原來這就是離別的心情。
無論對方是戀人還是好友,也無論是短暫的分離還是永別,
都是失去了一個世界。」
當生命到了盡頭,你是我最想見到的人。
你也一樣,想念著我嗎?
男人在退休當天,病倒在回程的地鐵上。距離到家,只剩短短四站。
這一瞬間,他該問的是,
「我這輩子的『幸福』是什麼?」
★《穿越時空‧地下鐵》、《鐵道員》作家淺田次郎,最極致的生死與道別議題書寫!
★《流》、《解憂雜貨店》譯者王蘊潔跨刀加盟,還原最精準的感動!
得獎無數的淺田次郎,在二○一五年獲頒表揚在日本學術藝文界有偉大功績的紫綬褒章後,於二○一七年完成了這部作品。
「他可能和你出現在同一間教室、可能在同一個地方打工;可能是你的同事,也可能和你搭同一班通勤地鐵。」他為這本書寫下了這樣一段話。
這是你的故事,也是我的故事。
「那天晚上,他找不到回家的路。」
通勤上班四十多年的男人,於退休的歡送會結束後,一如往常地搭了地鐵回家。
正式退休的最後一天、在離家只剩下四站時,
他耗盡了生命的力氣,在車廂裡倒了下去。
他這輩子的「幸福」究竟是什麼?他是不是已經擁有過?
愛是不是人生所有的真相?
如果不遺忘,是不是就無法活下去?
淺田次郎作品獲獎紀錄
《穿越時空.地下鐵》榮獲第十六屆吉川英治文學新人獎
《鐵道員》榮獲第十六屆日本冒險小說協會獎特別獎、第一一七屆直木獎
《一路》榮獲第3屆本屋時代小說賞得獎作
《壬生義士傳》榮獲第十三屆柴田鍊三郎獎
《中原之虹》榮獲第四十二屆吉川英治文學獎
《終わらざる夏》榮獲每日出版文化獎
《お腹召しませ》榮獲第一屆中央公論文藝獎、第十屆司馬遼太郎獎
《帰郷》榮獲第43屆大佛次郎獎
讀者好評
「淚流不止!」各方人士★★★★★五星滿分好評!
▎日本讀者爆淚推薦:
「在閱讀的過程中,忍不住對照自己的人生。」
「最後的最後,淚水就像潰堤般失去控制地奪眶而出!」
「極致的奇幻小說,內心無可取代的記憶不斷湧現。」
▎責任編輯老淚縱橫推薦:
「這是我編輯生涯中遇過最真摯、最感動的書之一。我現在只想放下一切,慎重地,重頭再看一次這本書。」
▎網友紅著眼眶推薦:
「不可多得的好故事!我彷彿閱讀著我的人生。」
「一頁接著一頁翻下去,無法預期結果究竟是好是壞……但這對讀者來說是最棒的事!」
「過程中的鼻酸或泛淚都還能忍住,但是最後還是哭到無法呼吸!」
作者簡介
淺田次郎
一九五一年出生於東京都。一九九五年,以《穿越時空.地下鐵》獲得吉川英治文學新人獎。一九九七年以《鐵道員》獲得直木獎,二〇〇〇年以《壬生義士傳》獲得柴田鍊三郎獎,二〇〇六年以《切腹》獲得中央公論文藝獎、司馬遼太郎獎,二〇〇八年以《中原之虹》獲得吉川英治文學獎,二〇一〇年以《無盡的夏天》獲得每日出版文化獎。二〇一六年以《歸鄉》獲得大佛次郎獎,二〇一五年獲頒紫綬褒章。另著有《監獄飯店》、《蒼穹之昴》、《憑神》、《赤貓異聞》、《我內心的珍妮佛》。
譯者簡介
王蘊潔
樂在一個又一個截稿期串起的生活,用一本又一本譯介的書寫下人生軌跡。譯有《永遠的0》、《解憂雜貨店》、《哪啊哪啊神去村》、《博士熱愛的算式》和「十二國記」系列等作品。著有《譯界天后親授!這樣做,案子永遠接不完。》
臉書交流專頁:
綿羊的譯心譯意
www.facebook.com/sheepheart

【預購】那種可能性我早就想到了◎井上真偽(譯者:HANA)
平常價 $27.00/
結帳時計算稅金和運費
本書主角上苙丞是個偵探。
偵探小說裡的偵探自古以來都是負責解謎之人,
這個男人卻要證明「這個謎是解不開的」,
換句話說,他偏離了偵探的本分。
請各位好好品味這風格獨具的偵探所演繹出的奇特偵探小說。
──井上真偽
所有謎題都解開了──
這是個「奇蹟」。
從前,在某個邪教團體裡發生了集體砍頭自殺的事件。
過了十幾年後,唯一生還的少女為了解開事件的謎底,前來向藍髮偵探──上苙丞──及他的搭檔扶琳求助。
這段奇妙的回憶沉眠在少女的心中:一位少年為了保護她,被砍頭之後還抱著她逃離險境。
這事令人聯想到斷頭聖人的傳說,而背後的真相究竟為何?
為了「證明世上真有奇蹟」,偵探要論證「所有詭計皆不成立」!
★「席捲各大推理排行榜」的可能性早就想到了!
書評網站「Booklog」速報及新書榜 第1名
書評網站「讀書Meter」想看的書排行榜 第2名
這本推理小說好想讀!2016年版(早川書店)
2016本格推理小說BEST 10(原書房)
這本推理小說最厲害!2016年版(寶島社)
文春週刊推理小說BEST10 2015年版(文藝春秋)
推薦給讀者的黃金本格小說(南雲堂)
KINO BEST!2016(紀伊國屋書店)
推薦書評
「井上真偽的可能性就等於本格推理的可能性。」──作家 恩田陸
「這不是反推理,而是奇蹟。」──作家 麻耶雄蒿
「作者獲得梅菲斯特獎的上一部作品也很精彩,這次是更加激烈又明快的邏輯大戰,讓人看得大呼痛快。」──作家 辻真先
「難以想到的推理題材,難得發展得這麼深入的推理小說,這攻勢之凌厲如同劍豪的搏命一擊,是貨真價實的本格推理。」──作家 太田忠司
「一般人就算想得到這種主題和材料,也沒辦法處理得這麼徹底……這就是作家的實力啊!」──作家 円居挽
「第四場攻防戰詳盡探討了立論前提和推理過程,相當令人佩服,由衷感謝作者的苦心孤詣。」──評論家 遊井かなめ
「『奇蹟』和超越物理法則的不可能犯罪極為相似,我深深感到這個主題意外地適合本格推理。結局之美好真會令人想要向神祈禱。」──評論家 蔓葉信博
「光看最終論戰的震撼性就有一讀的價值。」──評論家 千街晶之(摘自文春週刊〈Mystery review〉)
「假設與反證的對抗緊鑼密鼓地進行,揪出彼此盲點的對戰激烈得硝煙四起,接連不斷的高潮激盪出知識性的快感。」──書店店員 宇田川拓也(摘自《書之雜誌》)
作者簡介
井上真偽
東京大學畢業,神奈川縣出身。出道作《戀愛與禁忌的謂詞邏輯》榮獲第51屆梅菲斯特獎。第二部作品《那種可能性我早就想到了》席捲各大推理小說排行榜,隔年以《聖女的毒杯──那種可能性我早就想到了》奪得2017年本格推理BEST10 第一名。
譯者簡介
HANA
全職日文譯者,政大中文系畢業。矢志讀情節更讀情感,譯文字更譯文化。

逆風寫手:改寫公司的每一天◎朱野歸子(譯者:楊明綺)
平常價 $25.00/
結帳時計算稅金和運費
不管再怎麼微不足道,
只要有一項長處就能在公司立足!
沒想到最終能寫出大家的真實心聲、促使公司一點一滴改變的,
竟是那個看起來最卑微怯懦、一事無成的傢伙!?
注意力渙散、缺乏自信,一事無成的紙屋(30多歲,單身男子),
從小在優秀家人的陰影下長大、幾乎不被期待,
老大不小了還沒有像樣的工作經歷可言。
正當紙屋打算放棄自己、一輩子自怨自艾的時候,
工作機會卻不可思議地降臨了!
他總算通過筆試、面試,成為老牌製粉公司的員工。
然而,隸屬總務課的他,因為工作能力欠佳,被當作空氣般的存在。
不但被業務部的大叔呼來喚去,還被心儀的同事在部落格上大肆批評。
儘管處境十分艱難,他卻越挫越勇,
決定憑藉唯一的長處尋找自己能做的事。
他能靠唯一的優點「寫作能力」改寫公司與自己的命運嗎?
一本為了應徵才看的老舊社史,又向他傳達出什麼訊息?
打動人心的力量,究竟是熱情、能力、還是……?
竭盡全力卻事與願違,期待被認同的希望總是落空,
每個人的心中都住著一個自卑的紙屋。
即使感到前途茫茫,仍然執拗地認真改寫每一天的你,
一定能在閱讀此書的過程中產生共鳴。
本書特色
★達文西文學獎大獎得主、《我要準時下班!》作者朱野歸子又一力作,
為廣大抑鬱不得志的上班族吶喊發聲!
★讓人看了不禁大讚「男主角自卑得好可愛 ♡」的職場勵志小說,
失業、待業、青澀菜鳥、心累老鳥、找不到人生方向及「斜槓指數」過低者必讀!
沒想到最終能寫出大家的真實心聲、促使公司一點一滴改變的,
竟是那個看起來最卑微怯懦、一事無成的傢伙!?
注意力渙散、缺乏自信,一事無成的紙屋(30多歲,單身男子),
從小在優秀家人的陰影下長大、幾乎不被期待,
老大不小了還沒有像樣的工作經歷可言。
正當紙屋打算放棄自己、一輩子自怨自艾的時候,
工作機會卻不可思議地降臨了!
他總算通過筆試、面試,成為老牌製粉公司的員工。
然而,隸屬總務課的他,因為工作能力欠佳,被當作空氣般的存在。
不但被業務部的大叔呼來喚去,還被心儀的同事在部落格上大肆批評。
儘管處境十分艱難,他卻越挫越勇,
決定憑藉唯一的長處尋找自己能做的事。
他能靠唯一的優點「寫作能力」改寫公司與自己的命運嗎?
一本為了應徵才看的老舊社史,又向他傳達出什麼訊息?
打動人心的力量,究竟是熱情、能力、還是……?
竭盡全力卻事與願違,期待被認同的希望總是落空,
每個人的心中都住著一個自卑的紙屋。
即使感到前途茫茫,仍然執拗地認真改寫每一天的你,
一定能在閱讀此書的過程中產生共鳴。
本書特色
★達文西文學獎大獎得主、《我要準時下班!》作者朱野歸子又一力作,
為廣大抑鬱不得志的上班族吶喊發聲!
★讓人看了不禁大讚「男主角自卑得好可愛 ♡」的職場勵志小說,
失業、待業、青澀菜鳥、心累老鳥、找不到人生方向及「斜槓指數」過低者必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