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分類
- 華文書籍
- 外文書籍
- 愛米粒
- 白象文化
- 斑馬線文庫
- 寶瓶文化
- 北京十月文藝
- 布克文化
- 采實文化
- 長鴻
- 城邦原創
- 重慶出版
- 初文出版
- 春光
- 達觀
- 大河文化
- 大將
- 大塊文化
- 大辣出版
- 大牌
- 大旗
- 大是文化
- 大田
- 典藏閣
- 逗點文創結社
- 獨步文化
- 廿九几
- 方智
- 高寶
- 好讀
- 黑眼睛文化
- 洪範
- 後話文字工作室
- 華威國際
- 皇冠文化
- 基本書坊
- 集合
- 寂寞出版
- 尖端
- 鏡文學
- 究竟出版社
- 聯合文學
- 聯經
- 臉譜
- 零極限文化
- 麥穗
- 麥田出版
- 漫遊者文化
- 貓頭鷹
- 木馬文化
- 南方學院
- 平心出版
- 啟動文化
- 啟明
- 青空文化
- 日出出版
- 商周出版
- 時報
- 書林
- 水靈文創
- 水煮魚文化
- 三采
- 三聯
- 拾青文化
- 世一
- 崧燁文化
- 桃色壞男孩
- 臺大出版
- 台灣東販
- 台灣角川
- 台灣商務
- 天培
- 天下文化
- 衛城出版
- 蔚藍文化
- 五南
- 新經典文化
- 香港文學館
- 香港中和出版
- 無境文化
- 新星球
- 行人
- 秀威資訊
- 要有光
- 野人
- 易博士
- 印刻
- 有鹿
- 有人
- 玉山社
- 原動力文化
- 遠流
- 遠足文化
- 圓神
- 智福
- 中華

【預購】 證詞:《使女的故事》續集(The Testaments)◎瑪格麗特·愛特伍(Margaret Atwood)(譯者:謝靜雯)
平常價 $34.00/
結帳時計算稅金和運費
★二○一九年英國布克獎得獎作品
瑪格麗特‧愛特伍的反烏托邦傑作《使女的故事》已經成為現代經典,現在她在這本令人驚豔的續集裡,將這則故事帶向高潮迭起的結局。
在《使女的故事》裡的事件發生十五年以後,基列共和國這個神權政體持續緊抓權力不放,但已浮現內部開始衰敗的徵象。
在這個關鍵的時刻裡,三位迥然不同的女性的生命彼此交會,可能引發爆炸性的結果。其中兩名年輕女子屬於在新秩序裡成年的第一個世代,分別在邊界的兩邊成長:一是在基列境內,盡享特權的大主教女兒;一人成長於加拿大,常在電視上旁觀關於基列的恐怖新聞,並參與反基列的抗議活動。而她們的證詞當中交織著第三個聲音,是這個政權的推手之一,透過祕密的無情累積與部署來施展權力的女性。埋藏許久的祕密終於讓這三個人交會在一起,迫使她們面對自己的本心,衡量自己為了信念又願意付出多少。
愛特伍在《證詞》裡娓娓道來這三個女人的故事,讓我們目睹基列最內部的運作狀況,成功揉合了引人入勝的懸疑、過人的機智以及建構世界的高超技巧。
本書特色
★《使女的故事》已是當代經典,所有讀者莫不引頸期待續集的出版。三十年後,瑪格麗特.愛特伍終於寫下續集《證詞》。
★二○一九布克獎得獎作品
★博客來二○一九年年度外文選書
得獎紀錄
★誠品選書、★博客來選書
「這份令人不寒而慄的邀約,凡是愛特伍的書迷都無以抗拒……《證詞》提醒我們面對邪惡時,真相所擁有的力量。」──時人雜誌
「瑪格麗特‧愛特伍的功力發揮得淋漓盡致……每個人都應該讀讀《證詞》。」──洛杉磯時報
「節奏明快、令人身歷其境的敘事,引人入勝、高潮迭起。」──紐約時報,評論家角谷美智子
「《證詞》的價值足以在文學經典名單上再添一筆,部分歸功於愛特伍創造驚奇的能力,即使我們自以為對她創作的那個宇宙瞭如指掌。」──今日美國
「基列共和國的女性前所未有地迷人。」──美國國家公共廣播電台
「沒有小說家比瑪格麗特‧愛特伍更適合探索現今時代的焦慮感。」──娛樂週刊
「強勁有力、發人深省、扣人心弦。」──波士頓環球報
「難得的精神饗宴……情節教人驚豔,逃向自由的過程令人屏息,於此臻至故事高潮。」──美國知名時事政評雜誌Slate.com,記者&書評家蘿拉‧米勒
瑪格麗特‧愛特伍的反烏托邦傑作《使女的故事》已經成為現代經典,現在她在這本令人驚豔的續集裡,將這則故事帶向高潮迭起的結局。
在《使女的故事》裡的事件發生十五年以後,基列共和國這個神權政體持續緊抓權力不放,但已浮現內部開始衰敗的徵象。
在這個關鍵的時刻裡,三位迥然不同的女性的生命彼此交會,可能引發爆炸性的結果。其中兩名年輕女子屬於在新秩序裡成年的第一個世代,分別在邊界的兩邊成長:一是在基列境內,盡享特權的大主教女兒;一人成長於加拿大,常在電視上旁觀關於基列的恐怖新聞,並參與反基列的抗議活動。而她們的證詞當中交織著第三個聲音,是這個政權的推手之一,透過祕密的無情累積與部署來施展權力的女性。埋藏許久的祕密終於讓這三個人交會在一起,迫使她們面對自己的本心,衡量自己為了信念又願意付出多少。
愛特伍在《證詞》裡娓娓道來這三個女人的故事,讓我們目睹基列最內部的運作狀況,成功揉合了引人入勝的懸疑、過人的機智以及建構世界的高超技巧。
本書特色
★《使女的故事》已是當代經典,所有讀者莫不引頸期待續集的出版。三十年後,瑪格麗特.愛特伍終於寫下續集《證詞》。
★二○一九布克獎得獎作品
★博客來二○一九年年度外文選書
★誠品選書
★博客來選書
★誠品選書、★博客來選書
★二○一九年英國布克獎得獎作品
★二○一九年Goodreads年度最佳小說獎
名家推薦
媒體推薦名家推薦
《紐約時報》評論家角谷美智子、性別評論者 V太太
作家 李桐豪、小說家 劉芷妤、作家 李屏瑤、作家 陳栢青
作家 何曼莊、作家 馬翊航、小說家 劉旭鈞
翻譯評論工作者 黃筱茵、台灣女性影像學會秘書長 羅珮嘉
「這份令人不寒而慄的邀約,凡是愛特伍的書迷都無以抗拒……《證詞》提醒我們面對邪惡時,真相所擁有的力量。」──時人雜誌
「瑪格麗特‧愛特伍的功力發揮得淋漓盡致……每個人都應該讀讀《證詞》。」──洛杉磯時報
「節奏明快、令人身歷其境的敘事,引人入勝、高潮迭起。」──紐約時報,評論家角谷美智子
「《證詞》的價值足以在文學經典名單上再添一筆,部分歸功於愛特伍創造驚奇的能力,即使我們自以為對她創作的那個宇宙瞭如指掌。」──今日美國
「基列共和國的女性前所未有地迷人。」──美國國家公共廣播電台
「沒有小說家比瑪格麗特‧愛特伍更適合探索現今時代的焦慮感。」──娛樂週刊
「強勁有力、發人深省、扣人心弦。」──波士頓環球報
「難得的精神饗宴……情節教人驚豔,逃向自由的過程令人屏息,於此臻至故事高潮。」──美國知名時事政評雜誌Slate.com,記者&書評家蘿拉‧米勒
作者簡介
瑪格麗特.愛特伍(Margaret Atwood)
加拿大最傑出的小說家、詩人,同時也寫短篇故事、評論、劇本以及創作兒童文學。她已發表五十多部作品,翻譯超過三十五種語言,其中小說《盲眼刺客》獲頒二○○○年布克獎,《雙面葛蕾斯》獲頒加拿大季勒文學獎,並獲義大利最負盛名的蒙德羅文學獎(Premio Mondello)。二○○五年,她獲頒愛丁堡圖書節啟蒙獎(Edinburgh Book Festival Enlightenment),得獎理由是對世界文學與思想的傑出貢獻。二○○八年,獲頒西班牙艾斯杜里亞斯親王文學獎(Prince of Asturias Prize for Literature)。《使女的故事》於二○一七年改編為電視影集,再度掀起世界注目、回響熱烈,愛特伍並客串其中一角。她長期關注環境和生態保育、創作言論自由受政治迫害等社會議題,也曾和全球五百位作家連署,抵制國家對網路使用的過當管制。二○一九年,再度以《使女的故事》續集《證詞》獲得布克獎。
譯者簡介
謝靜雯
謝靜雯。專職譯者。荷蘭葛洛寧恩大學英語語言與文化碩士。小說譯作有:《失物之書》、《好預兆》、《夜行馬戲團》、《當我們談論安妮日記時,我們在談些什麼》、《沼澤新樂園》、《時光機器與消失的父親》、《綠島》等。
瑪格麗特.愛特伍(Margaret Atwood)
加拿大最傑出的小說家、詩人,同時也寫短篇故事、評論、劇本以及創作兒童文學。她已發表五十多部作品,翻譯超過三十五種語言,其中小說《盲眼刺客》獲頒二○○○年布克獎,《雙面葛蕾斯》獲頒加拿大季勒文學獎,並獲義大利最負盛名的蒙德羅文學獎(Premio Mondello)。二○○五年,她獲頒愛丁堡圖書節啟蒙獎(Edinburgh Book Festival Enlightenment),得獎理由是對世界文學與思想的傑出貢獻。二○○八年,獲頒西班牙艾斯杜里亞斯親王文學獎(Prince of Asturias Prize for Literature)。《使女的故事》於二○一七年改編為電視影集,再度掀起世界注目、回響熱烈,愛特伍並客串其中一角。她長期關注環境和生態保育、創作言論自由受政治迫害等社會議題,也曾和全球五百位作家連署,抵制國家對網路使用的過當管制。二○一九年,再度以《使女的故事》續集《證詞》獲得布克獎。
譯者簡介
謝靜雯
謝靜雯。專職譯者。荷蘭葛洛寧恩大學英語語言與文化碩士。小說譯作有:《失物之書》、《好預兆》、《夜行馬戲團》、《當我們談論安妮日記時,我們在談些什麼》、《沼澤新樂園》、《時光機器與消失的父親》、《綠島》等。
【預購】 使女的故事套書[使女的故事(The Handmaid's Tale)+證詞(The Testaments)](一套兩本不拆售)◎瑪格麗特·愛特伍(Margaret Atwood)(譯者:陳小慰、謝靜雯)
平常價 $60.00/
結帳時計算稅金和運費
《使女的故事》
我的使女比拉在這裡,你可以與她同房,
使她生子在我膝下,我便靠她也得孩子。
基列共和國裡,階級分明,父權主宰了這個社會的一切。女人被嚴苛的控制著,無法有自主的工作,不能擁有財產,依照剩餘價值被分配擔任不同職務。「使女」是其一,她們沒有名字,不能閱讀、與人交談,被剝奪情與慾,絕不容許隱密的慾望之花有盛開之機;只是長著兩條腿的子宮,職司和社會領導者大主教交合,以便繁衍下一代。
一名在基列共和國時期擔任「使女」,馴服在權威體制裡,心靈卻自有主張,一步步挑戰禁忌……她留下的記錄,年代久遠已不可考,但情節之荒誕駭人,卻熟悉莫名地叫人心驚。
瑪格麗特‧愛特伍的反烏托邦傑作《使女的故事》已經成為現代經典,現在她在這本令人驚艷的續集裡,將這則標誌性的故事帶向高潮迭起的結局。
《證詞》
瑪格麗特‧愛特伍的反烏托邦傑作《使女的故事》已經成為現代經典,現在她在這本令人驚豔的續集裡,將這則故事帶向高潮迭起的結局。
在《使女的故事》裡的事件發生十五年以後,基列共和國這個神權政體持續緊抓權力不放,但已浮現內部開始衰敗的徵象。
在這個關鍵的時刻裡,三位迥然不同的女性的生命彼此交會,可能引發爆炸性的結果。其中兩名年輕女子屬於在新秩序裡成年的第一個世代,分別在邊界的兩邊成長:一是在基列境內,盡享特權的大主教女兒;一人成長於加拿大,常在電視上旁觀關於基列的恐怖新聞,並參與反基列的抗議活動。而她們的證詞當中交織著第三個聲音,是這個政權的推手之一,透過祕密的無情累積與部署來施展權力的女性。埋藏許久的祕密終於讓這三個人交會在一起,迫使她們面對自己的本心,衡量自己為了信念又願意付出多少。
愛特伍在《證詞》裡娓娓道來這三個女人的故事,讓我們目睹基列最內部的運作狀況,成功揉合了引人入勝的懸疑、過人的機智以及建構世界的高超技巧。
本書特色
★《使女的故事》已是當代經典,所有讀者莫不引頸期待續集的出版。三十年後,瑪格麗特.愛特伍終於寫下續集《證詞》。
★痛訴父權社會壓迫女性的反烏托邦經典小說《使女的故事》,因川普效應重登亞馬遜暢銷榜。
★美國網路影視平台葫蘆(Hulu)於二○一七年推出全新影集《使女的故事》(The Handmaid’s Tale),改編自瑪格麗特.愛特伍一九八五年出版的同名小說《使女的故事》,在每一個層面上,都展現劇集製作的精湛水準。特別是視覺效果,定會令人感到驚嘆。
★《使女的故事》是愛特伍最廣為討論的小說之一,以女性視角描寫分工嚴謹的未來社會,背後是極權統治、階級與性別主義等惡劣結構,被譽為「女性主義的反烏托邦(Dystopia)小說」。
★《使女的故事》與赫胥黎《美麗新世界》、歐威爾《一九八四》並列為二十世紀最重要的未來小說二十世紀重要的未來小說。
★《證詞》獲得二○一九布克獎。
★《證詞》博客來二○一九年年度選書
★《證詞》★誠品選書、★博客來選書
★《證詞》二○一九年Goodreads年度最佳小說獎
★《證詞》二○一九年Goodreads年度最佳小說獎
得獎紀錄
《使女的故事》
★一九八五年加拿大總督文學獎
★一九八五年《洛杉磯時報》最佳小說獎
★一九八五年《紐約時報》年度最佳小說
★一九八六年英國布克獎(Booker Prize)提名
★一九八六年星雲獎提名
★一九八七年亞瑟.C.克拉克最佳科幻小說獎
《證詞》
★二○一九年英國布克獎
★博客來二○一九年年度選書
★誠品選書、★博客來選書
★二○一九年Goodreads年度最佳小說獎
名家推薦
《紐約時報》評論家角谷美智子、性別評論者 V太太
作家 李桐豪、小說家 劉芷妤、作家 李屏瑤、作家 陳栢青
作家 何曼莊、作家 馬翊航、小說家 劉旭鈞
翻譯評論工作者 黃筱茵、台灣女性影像學會秘書長 羅珮嘉
《使女的故事》
這本書極其巧妙地凸顯政治與性之間黑暗的連結……正如喬治.歐威爾的《一九八四》中的世界吸引我們的想像,愛特伍《使女的故事》的世界也必緊攫住我們的心。──《華盛頓郵報》(The Washington Post Book World)
《使女的故事》絕對是經典之作。──《舊金山紀事報》(San Francisco Chronicle)
愛特伍掌握了當代中已然成形的趨勢,並將之延伸出符合邏輯並令人戰慄的未來……這是一本關於我們生命方向的傑出之作……趁還能讀的時候趕快讀!──《休士頓紀事報》(Houston Chronicle)
燦爛輝煌之作。──《新聞週刊》
「有望取代 Netflix 成新時代」!演員們的表演、劇集對於小說故事的現實主義組織和建構上的表現,都讓這個「科幻故事」跳出框框,成為虛實參半的寓言,可以預見的反烏托邦未來。「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 二○一七年將會是非常特別的反烏托邦時代。──《娛樂週刊》(Entertainment Weekly)
《證詞》
「這份令人不寒而慄的邀約,凡是愛特伍的書迷都無以抗拒……《證詞》提醒我們面對邪惡時,真相所擁有的力量。」──時人雜誌
「瑪格麗特‧愛特伍的功力發揮得淋漓盡致……每個人都應該讀讀《證詞》。」──洛杉磯時報
「節奏明快、令人身歷其境的敘事,引人入勝、高潮迭起。」──紐約時報,評論家角谷美智子
「《證詞》的價值足以在文學經典名單上再添一筆,部分歸功於愛特伍創造驚奇的能力,即使我們自以為對她創作的那個宇宙瞭如指掌。」──今日美國
「基列共和國的女性前所未有地迷人。」──美國國家公共廣播電台
「沒有小說家比瑪格麗特‧愛特伍更適合探索現今時代的焦慮感。」──娛樂週刊
「強勁有力、發人深省、扣人心弦。」──波士頓環球報
「難得的精神饗宴……情節教人驚豔,逃向自由的過程令人屏息,於此臻至故事高潮。」──美國知名時事政評雜誌Slate.com,記者&書評家蘿拉‧米勒
作者簡介
瑪格麗特.愛特伍(Margaret Atwood)
加拿大最傑出的小說家、詩人,同時也寫短篇故事、評論、劇本以及創作兒童文學。她已發表五十多部作品,翻譯超過三十五種語言,其中小說《盲眼刺客》獲頒二○○○年布克獎,《雙面葛蕾斯》獲頒加拿大季勒文學獎,並獲義大利最負盛名的蒙德羅文學獎(Premio Mondello)。二○○五年,她獲頒愛丁堡圖書節啟蒙獎(Edinburgh Book Festival Enlightenment),得獎理由是對世界文學與思想的傑出貢獻。二○○八年,獲頒西班牙艾斯杜里亞斯親王文學獎(Prince of Asturias Prize for Literature)。《使女的故事》於二○一七年改編為電視影集,再度掀起世界注目、回響熱烈,愛特伍並客串其中一角。她長期關注環境和生態保育、創作言論自由受政治迫害等社會議題,也曾和全球五百位作家連署,抵制國家對網路使用的過當管制。二○一九年,再度以《使女的故事》續集《證詞》獲得布克獎。
譯者簡介
陳小慰
英語語言文學博士。現任福州大學外國語學院院長,主要從事翻譯與加拿大文學的教學與研究。曾獲國家留學基金委獎學金到英國曼賈斯特大學訪學,並兩次獲加拿大政府研究獎赴加從事學術研究。此外,亦兼任中國翻譯協會翻譯理論與翻譯教學委員會委員、中國翻譯協會理事、福建省翻譯協會副會長。代表譯作有《使女的故事》、《十日談》等書。
謝靜雯
謝靜雯。專職譯者。荷蘭葛洛寧恩大學英語語言與文化碩士。小說譯作有:《失物之書》、《好預兆》、《夜行馬戲團》、《當我們談論安妮日記時,我們在談些什麼》、《沼澤新樂園》、《時光機器與消失的父親》、《綠島》等。
瑪格麗特.愛特伍(Margaret Atwood)
加拿大最傑出的小說家、詩人,同時也寫短篇故事、評論、劇本以及創作兒童文學。她已發表五十多部作品,翻譯超過三十五種語言,其中小說《盲眼刺客》獲頒二○○○年布克獎,《雙面葛蕾斯》獲頒加拿大季勒文學獎,並獲義大利最負盛名的蒙德羅文學獎(Premio Mondello)。二○○五年,她獲頒愛丁堡圖書節啟蒙獎(Edinburgh Book Festival Enlightenment),得獎理由是對世界文學與思想的傑出貢獻。二○○八年,獲頒西班牙艾斯杜里亞斯親王文學獎(Prince of Asturias Prize for Literature)。《使女的故事》於二○一七年改編為電視影集,再度掀起世界注目、回響熱烈,愛特伍並客串其中一角。她長期關注環境和生態保育、創作言論自由受政治迫害等社會議題,也曾和全球五百位作家連署,抵制國家對網路使用的過當管制。二○一九年,再度以《使女的故事》續集《證詞》獲得布克獎。
譯者簡介
陳小慰
英語語言文學博士。現任福州大學外國語學院院長,主要從事翻譯與加拿大文學的教學與研究。曾獲國家留學基金委獎學金到英國曼賈斯特大學訪學,並兩次獲加拿大政府研究獎赴加從事學術研究。此外,亦兼任中國翻譯協會翻譯理論與翻譯教學委員會委員、中國翻譯協會理事、福建省翻譯協會副會長。代表譯作有《使女的故事》、《十日談》等書。
謝靜雯
謝靜雯。專職譯者。荷蘭葛洛寧恩大學英語語言與文化碩士。小說譯作有:《失物之書》、《好預兆》、《夜行馬戲團》、《當我們談論安妮日記時,我們在談些什麼》、《沼澤新樂園》、《時光機器與消失的父親》、《綠島》等。
導讀
I
《使女的故事》(The Handmaid's Tale,以下簡稱《使女》)是世界文壇上享有盛譽的加拿大著名小說家、詩人和文學評論家瑪格麗特‧愛特伍(Margaret Atwood,1939-)一九八五年完成的作品。該小說為作者繼一九六六年以詩集《圈戲》(The Circle Game, 1965)第一次獲加拿大總督文學獎後,於二十年後的一九八六年再次贏得總督文學獎。該書出版後好評如潮,在美國連獲洛杉磯時報最佳小說獎及《紐約時報》一九八五年年度最佳小說兩個獎項。並獲英國布克獎(Booker Prize)提名及阿瑟•C•克拉克最佳科幻小說獎。時至今日,該書魅力仍經久不衰,一直是國際評論界研究的熱點並成為歐美一些國家高校英語文學課的必選教材。
《使女》是一部未來小說。這部以美國麻塞諸塞州為背景的小說講述的是發生在未來基列國的故事。在這個現有美國政府被國內基要主義(fundamentalism,也譯「原教旨主義」)信徒中的極端分子取而代之的世界裡,一方面是一個在宗教極權主義分子眼中無比美好的理想國度;另一方面,卻是在這種政權下廣大女性群體(也包括男性)所遭受的悲慘命運,尤其是以主人公代表的,充當政教大權在握的上層當權人物「大主教」們生育機器的「使女」們(出自《聖經•創世記》中不能生子的拉結讓使女比拉與其夫雅各同房從而得子的故事)夢魘般的經歷。
在這個世界中,女性的地位發生了質的改變。她們不再以七0、八0年代以來在西方盛行的女性主義者傲視群雄、充滿雄心壯志的強女人形象出現,一變而成社會的弱勢群體。她們被剝奪了財產和工作,生活天地從社會退居家中,即便是基列國裡地位最優越的大主教「夫人們」也概莫能外。女性被分門別類:夫人,嬤嬤,使女,馬大(女僕),(窮人家的)經濟太太,蕩婦(妓女),能夠發揮的作用除了採購、燒煮、洗刷、生育、管家,管理使女和提供性服務外別無其他。還有一類是年老色衰、不能生育或越規逾矩的所謂「壞女人」,她們被發配到與二戰期間納粹集中營一般可怖的「隔離營」去與核泄漏和核廢料打交道。而小說中專門訓練來為上層人物繁衍子嗣的「使女」更是一群身份曖昧的女人,她們沒有自己的生活,沒有自己的真名實姓,所有屬於自己的名字均被抹去,代之以由英文中表示所屬關係的介係詞Of 加上她們為之服務的大主教的姓構成(如主人公“奧芙弗雷德”Offred,意指“弗雷德的”),使她們成了大主教們不折不扣的附屬品。
在這個世界中,男人也同樣是受害者。儘管有些男人特權在握,如當權的大主教、充當秘密警察角色的「眼目」等,但大多數男人行為受到嚴格限制,在性的問題上更是嚴厲苛刻:不准接觸色情物品,不許有婚外性行為,實行包辦婚姻,不許手淫,不許搞同性戀,要立下戰功才有望得到婚姻,否則不得成婚。
小說中的基列社會整個講究的是一板一眼,有條不紊。生活嚴謹刻板,毫無歡樂可言。與「KGB」如出一轍的眼目們,幽靈般無處不在,誰敢與當權者作對,必將受到他們的嚴厲鎮壓。他們與其乘坐的黑色篷車一道,成為基列國高壓專制的象徵。學校本是用來傳播知識的場所,卻被基列政權用來作為向女性灌輸愚昧思想的感化中心,那裡禁止讀書寫字,每天不絕於耳的只有《聖經》語錄和充當統治階級工具的嬤嬤們喋喋不休的老生常談。她們不遺餘力地對選到感化中心的女性開頑啟蒙,施以教化,企圖令她們忘卻自我,皈依教門,心甘情願地成為荒唐政權中高官達人的生育機器。而象徵知識、希望的大學校園,則成了違背清規戒律者恐怖的刑場,學校的圍牆也成了死人示警的地方。
書中的未來離我們有多遠?
II
未來小說在西方文學評論界也被稱為「思辨小說」(Speculative Fiction),它描寫的是未來之事,卻不是通常意義上的科幻小說。未來小說儘管含有科幻成分,但具有強烈文化內容。《使女》描寫的最遠時間距小說寫作時間二百多年,以幾名歷史學家的發現,讓一位在基列國不幸淪為「使女」、後來僥倖逃出的女性,通過錄在錄音帶裡的聲音,向讀者講述發生在那個時間之前的故事,即主人翁在未來二十一世紀初的親身經歷,其間夾雜著大量主人翁對二十世紀八0年代生活的回憶與反思。其寫作手法也十分新穎,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 殊的時間敘述方式,時空顛倒:
整篇小說是發生在一個前推時間之先的倒果,只是這前推時間被放在了小說末尾部分,小說一開始便是宛若現實的倒敘,由於沒有時間上的交代,讀者幾乎感覺不到故事中發生的事與其所處的現實在時間上的距離。而在倒敘中作者又一反按照事實發生的先後順序進行敘述的傳統手法,物理時間的先後順序被人物的心理時間順序取代,時空顛倒,大量使用現在時態,使故事更增加了即時感,仿佛講述者就在我們對面聲淚俱下,侃侃而談。整個故事完全超越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將已成往事的未來當作現實,又在這現實與回憶、當今與過去做了時間和空間上的交叉,從而突出了人物的心理活動,增加了小說的真實感。
2. 直接引用《聖經》原文:
由於小說題材與西方宗教文化傳統的緊密聯繫,作者在小說中不僅針對人物的特點,使用了大量出自《聖經》裡的人名,還大膽引用了許多《聖經》原文,將這一西方宗教與文學的經典著作與虛構的故事巧妙自然地融合在一起,生動地再現了基要主義極端分子的狂熱信仰及其所作所為,同時也使熟悉這一文化傳統的讀者看到,這一珍貴的文化遺產一旦被專制政權堂而皇之地加以利用,將會多麼可怕!
3. 製造懸疑:
懸疑的運用也是這部小說的魅力所在。許多人物、事件剛出現時,作者都有意不予清楚交代,而是設下懸念,讓讀者在欲知結果的好奇心中通過閱讀去逐漸發現答案。如在主人翁房間櫃子裡那行神秘的拉丁文是在第九章出現的,但一直到第二十九章答案才水落石出。男主人翁之一尼克的身份從一開始就撲朔迷離、好壞難辨,一直到故事末尾的最後一刻才「真人畢現」。至於書中許多意義含糊、模棱兩可的細節以及整個故事的背景更是到了結尾「史料」部分才令人恍然大悟,豁然開朗。這一切使閱讀本身極具挑戰,也增添了閱讀的樂趣。
4. 重複手法的運用:
重複作為一種修辭手法,其作用在於能夠強有力地表現情感。書中這一手法的應用主要體現在篇名上。除「史料」部分外,全書四十六章共分為十五篇。而其中以「夜」為題的竟高達七篇!重復使用「夜」為題,使讀者對一個心靈被她屋裡的四面牆壁,被大主教家的深宅大院,被將她一頭秀髮和臉龐嚴嚴遮住的頭巾牢牢禁錮,飽受重創、苦不堪言的女主人公在基列國所經歷的黑暗日子印象異常深刻。
5. 跨學科特點:
小說的跨學科特點十分突出。涉及的面有醫學、文學、美術、歷史、經濟、電子、生物、人類學、遺傳學、心理學、音樂學、網路學等。表現出作者廣博的知識面,也使所探討的主題更有深度。
6. 辭彙創新:
在辭彙應用上作者大膽創新。由於這是一本未來小說,而未來必定是電腦應用普及的時代。為此,作者利用縮合法將讀者熟悉的詞進行拼綴,創造出不少這方面的新詞。如compucard=(computer+card 電子信用卡);compuchek=(computer+check 電子查驗器);Compucount=(computer+account 電子賬戶);Computalk=(computer+talk 電子對講機)等。其他方面的新詞還有如Econowives=(Economical+wives經濟太太);Libertheos=(liberty+theology宗教信仰自由主義戰士);pornomarts=(pornographic+marts 色情商場)等。所有這些都給這部小說增加了語言上的鮮活性和新鮮感。
Ⅲ
瑪格麗特‧愛特伍曾經說過,她「試圖將文字組合在一起做一些它們分開時所做不到的事情,即儘量擴大語言的表現力」。以上所有這些藝術技巧的綜合應用,加上細緻入微的觀察、生動準確的比喻、機智幽默的語言、大膽的想象力以及哲人般的遠見卓識和深刻思考,使得這部小說在思想性、藝術性和可讀性上都堪稱一流。愛特伍一貫注重表現文學和文學為生的社會、政治及文化環境之間的緊密聯繫。她曾經說過,「切記,在這本書中我所用的所有細節都是曾經在歷史上發生過的。換句話說,它不是科幻小說。」愛特伍筆下的基列國絕非空穴來風。作為我們這個時代的反映,這部未來小說包含了極為深刻的現實內涵。
由於《使女》是一本在題材和表現手法上都十分「後現代」的作品,對讀者是一種挑戰,對譯者則更是一種挑戰;翻譯過程就像是一個課題研究。陌生的宗教背景,為多未標明出處的《聖經》原話、歷史掌故、文學典故和內涵豐富的比喻,各種學科知識和德文、法文、拉丁文穿插其詞,大量當今美國社會生活、文化現象和事物以及作者創造的新詞等等,凡此種種,惟有靠閱讀查考有關書籍、資料,虛心請教,仔細揣摩上下文逐一解決。在本書翻譯過程中,譯者一九九二年首次訪加結識的加拿大老朋友,原布洛克大學英語系系主任Kenneth M.McKay 教授給予了巨大幫助,在此謹表示真摯感謝。另外還要感謝國際加拿大研究會的Linda M.Jones女士,她在得知譯者正在翻譯這部加拿大著名作家創作的當代名著時,通過加拿大駐華大使館,熱心提供了有關參考書籍,並幫助譯者與作者取得聯繫,使書中一些關鍵性問題得到愛特伍的權威性解答。
I
《使女的故事》(The Handmaid's Tale,以下簡稱《使女》)是世界文壇上享有盛譽的加拿大著名小說家、詩人和文學評論家瑪格麗特‧愛特伍(Margaret Atwood,1939-)一九八五年完成的作品。該小說為作者繼一九六六年以詩集《圈戲》(The Circle Game, 1965)第一次獲加拿大總督文學獎後,於二十年後的一九八六年再次贏得總督文學獎。該書出版後好評如潮,在美國連獲洛杉磯時報最佳小說獎及《紐約時報》一九八五年年度最佳小說兩個獎項。並獲英國布克獎(Booker Prize)提名及阿瑟•C•克拉克最佳科幻小說獎。時至今日,該書魅力仍經久不衰,一直是國際評論界研究的熱點並成為歐美一些國家高校英語文學課的必選教材。
《使女》是一部未來小說。這部以美國麻塞諸塞州為背景的小說講述的是發生在未來基列國的故事。在這個現有美國政府被國內基要主義(fundamentalism,也譯「原教旨主義」)信徒中的極端分子取而代之的世界裡,一方面是一個在宗教極權主義分子眼中無比美好的理想國度;另一方面,卻是在這種政權下廣大女性群體(也包括男性)所遭受的悲慘命運,尤其是以主人公代表的,充當政教大權在握的上層當權人物「大主教」們生育機器的「使女」們(出自《聖經•創世記》中不能生子的拉結讓使女比拉與其夫雅各同房從而得子的故事)夢魘般的經歷。
在這個世界中,女性的地位發生了質的改變。她們不再以七0、八0年代以來在西方盛行的女性主義者傲視群雄、充滿雄心壯志的強女人形象出現,一變而成社會的弱勢群體。她們被剝奪了財產和工作,生活天地從社會退居家中,即便是基列國裡地位最優越的大主教「夫人們」也概莫能外。女性被分門別類:夫人,嬤嬤,使女,馬大(女僕),(窮人家的)經濟太太,蕩婦(妓女),能夠發揮的作用除了採購、燒煮、洗刷、生育、管家,管理使女和提供性服務外別無其他。還有一類是年老色衰、不能生育或越規逾矩的所謂「壞女人」,她們被發配到與二戰期間納粹集中營一般可怖的「隔離營」去與核泄漏和核廢料打交道。而小說中專門訓練來為上層人物繁衍子嗣的「使女」更是一群身份曖昧的女人,她們沒有自己的生活,沒有自己的真名實姓,所有屬於自己的名字均被抹去,代之以由英文中表示所屬關係的介係詞Of 加上她們為之服務的大主教的姓構成(如主人公“奧芙弗雷德”Offred,意指“弗雷德的”),使她們成了大主教們不折不扣的附屬品。
在這個世界中,男人也同樣是受害者。儘管有些男人特權在握,如當權的大主教、充當秘密警察角色的「眼目」等,但大多數男人行為受到嚴格限制,在性的問題上更是嚴厲苛刻:不准接觸色情物品,不許有婚外性行為,實行包辦婚姻,不許手淫,不許搞同性戀,要立下戰功才有望得到婚姻,否則不得成婚。
小說中的基列社會整個講究的是一板一眼,有條不紊。生活嚴謹刻板,毫無歡樂可言。與「KGB」如出一轍的眼目們,幽靈般無處不在,誰敢與當權者作對,必將受到他們的嚴厲鎮壓。他們與其乘坐的黑色篷車一道,成為基列國高壓專制的象徵。學校本是用來傳播知識的場所,卻被基列政權用來作為向女性灌輸愚昧思想的感化中心,那裡禁止讀書寫字,每天不絕於耳的只有《聖經》語錄和充當統治階級工具的嬤嬤們喋喋不休的老生常談。她們不遺餘力地對選到感化中心的女性開頑啟蒙,施以教化,企圖令她們忘卻自我,皈依教門,心甘情願地成為荒唐政權中高官達人的生育機器。而象徵知識、希望的大學校園,則成了違背清規戒律者恐怖的刑場,學校的圍牆也成了死人示警的地方。
書中的未來離我們有多遠?
II
未來小說在西方文學評論界也被稱為「思辨小說」(Speculative Fiction),它描寫的是未來之事,卻不是通常意義上的科幻小說。未來小說儘管含有科幻成分,但具有強烈文化內容。《使女》描寫的最遠時間距小說寫作時間二百多年,以幾名歷史學家的發現,讓一位在基列國不幸淪為「使女」、後來僥倖逃出的女性,通過錄在錄音帶裡的聲音,向讀者講述發生在那個時間之前的故事,即主人翁在未來二十一世紀初的親身經歷,其間夾雜著大量主人翁對二十世紀八0年代生活的回憶與反思。其寫作手法也十分新穎,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 殊的時間敘述方式,時空顛倒:
整篇小說是發生在一個前推時間之先的倒果,只是這前推時間被放在了小說末尾部分,小說一開始便是宛若現實的倒敘,由於沒有時間上的交代,讀者幾乎感覺不到故事中發生的事與其所處的現實在時間上的距離。而在倒敘中作者又一反按照事實發生的先後順序進行敘述的傳統手法,物理時間的先後順序被人物的心理時間順序取代,時空顛倒,大量使用現在時態,使故事更增加了即時感,仿佛講述者就在我們對面聲淚俱下,侃侃而談。整個故事完全超越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將已成往事的未來當作現實,又在這現實與回憶、當今與過去做了時間和空間上的交叉,從而突出了人物的心理活動,增加了小說的真實感。
2. 直接引用《聖經》原文:
由於小說題材與西方宗教文化傳統的緊密聯繫,作者在小說中不僅針對人物的特點,使用了大量出自《聖經》裡的人名,還大膽引用了許多《聖經》原文,將這一西方宗教與文學的經典著作與虛構的故事巧妙自然地融合在一起,生動地再現了基要主義極端分子的狂熱信仰及其所作所為,同時也使熟悉這一文化傳統的讀者看到,這一珍貴的文化遺產一旦被專制政權堂而皇之地加以利用,將會多麼可怕!
3. 製造懸疑:
懸疑的運用也是這部小說的魅力所在。許多人物、事件剛出現時,作者都有意不予清楚交代,而是設下懸念,讓讀者在欲知結果的好奇心中通過閱讀去逐漸發現答案。如在主人翁房間櫃子裡那行神秘的拉丁文是在第九章出現的,但一直到第二十九章答案才水落石出。男主人翁之一尼克的身份從一開始就撲朔迷離、好壞難辨,一直到故事末尾的最後一刻才「真人畢現」。至於書中許多意義含糊、模棱兩可的細節以及整個故事的背景更是到了結尾「史料」部分才令人恍然大悟,豁然開朗。這一切使閱讀本身極具挑戰,也增添了閱讀的樂趣。
4. 重複手法的運用:
重複作為一種修辭手法,其作用在於能夠強有力地表現情感。書中這一手法的應用主要體現在篇名上。除「史料」部分外,全書四十六章共分為十五篇。而其中以「夜」為題的竟高達七篇!重復使用「夜」為題,使讀者對一個心靈被她屋裡的四面牆壁,被大主教家的深宅大院,被將她一頭秀髮和臉龐嚴嚴遮住的頭巾牢牢禁錮,飽受重創、苦不堪言的女主人公在基列國所經歷的黑暗日子印象異常深刻。
5. 跨學科特點:
小說的跨學科特點十分突出。涉及的面有醫學、文學、美術、歷史、經濟、電子、生物、人類學、遺傳學、心理學、音樂學、網路學等。表現出作者廣博的知識面,也使所探討的主題更有深度。
6. 辭彙創新:
在辭彙應用上作者大膽創新。由於這是一本未來小說,而未來必定是電腦應用普及的時代。為此,作者利用縮合法將讀者熟悉的詞進行拼綴,創造出不少這方面的新詞。如compucard=(computer+card 電子信用卡);compuchek=(computer+check 電子查驗器);Compucount=(computer+account 電子賬戶);Computalk=(computer+talk 電子對講機)等。其他方面的新詞還有如Econowives=(Economical+wives經濟太太);Libertheos=(liberty+theology宗教信仰自由主義戰士);pornomarts=(pornographic+marts 色情商場)等。所有這些都給這部小說增加了語言上的鮮活性和新鮮感。
Ⅲ
瑪格麗特‧愛特伍曾經說過,她「試圖將文字組合在一起做一些它們分開時所做不到的事情,即儘量擴大語言的表現力」。以上所有這些藝術技巧的綜合應用,加上細緻入微的觀察、生動準確的比喻、機智幽默的語言、大膽的想象力以及哲人般的遠見卓識和深刻思考,使得這部小說在思想性、藝術性和可讀性上都堪稱一流。愛特伍一貫注重表現文學和文學為生的社會、政治及文化環境之間的緊密聯繫。她曾經說過,「切記,在這本書中我所用的所有細節都是曾經在歷史上發生過的。換句話說,它不是科幻小說。」愛特伍筆下的基列國絕非空穴來風。作為我們這個時代的反映,這部未來小說包含了極為深刻的現實內涵。
由於《使女》是一本在題材和表現手法上都十分「後現代」的作品,對讀者是一種挑戰,對譯者則更是一種挑戰;翻譯過程就像是一個課題研究。陌生的宗教背景,為多未標明出處的《聖經》原話、歷史掌故、文學典故和內涵豐富的比喻,各種學科知識和德文、法文、拉丁文穿插其詞,大量當今美國社會生活、文化現象和事物以及作者創造的新詞等等,凡此種種,惟有靠閱讀查考有關書籍、資料,虛心請教,仔細揣摩上下文逐一解決。在本書翻譯過程中,譯者一九九二年首次訪加結識的加拿大老朋友,原布洛克大學英語系系主任Kenneth M.McKay 教授給予了巨大幫助,在此謹表示真摯感謝。另外還要感謝國際加拿大研究會的Linda M.Jones女士,她在得知譯者正在翻譯這部加拿大著名作家創作的當代名著時,通過加拿大駐華大使館,熱心提供了有關參考書籍,並幫助譯者與作者取得聯繫,使書中一些關鍵性問題得到愛特伍的權威性解答。

【預購】使女的故事(THE HANDMAID’S TALE)◎瑪格麗特·愛特伍(Margaret Atwood)(譯者:陳小慰)
平常價 $28.00/
結帳時計算稅金和運費
我的使女比拉在這裡,你可以與她同房,
使她生子在我膝下,我便靠她也得孩子。
使她生子在我膝下,我便靠她也得孩子。
基列共和國裡,階級分明,父權主宰了這個社會的一切。女人被嚴苛的控制著,無法有自主的工作,不能擁有財產,依照剩餘價值被分配擔任不同職務。「使女」是其一,她們沒有名字,不能閱讀、與人交談,被剝奪情與慾,絕不容許隱密的慾望之花有盛開之機;只是長著兩條腿的子宮,職司和社會領導者大主教交合,以便繁衍下一代。
一名在基列共和國時期擔任「使女」,馴服在權威體制裡,心靈卻自有主張,一步步挑戰禁忌……她留下的記錄,年代久遠已不可考,但情節之荒誕駭人,卻熟悉莫名地叫人心驚。
本書特色
★痛訴父權社會壓迫女性的反烏托邦經典小說《使女的故事》,因川普效應重登亞馬遜暢銷榜。
★美國網路影視平台葫蘆(Hulu)於二○一七年推出全新影集《使女的故事》(The Handmaid’s Tale),改編自瑪格麗特.愛特伍一九八五年出版的同名小說《使女的故事》,在每一個層面上,都展現劇集製作的精湛水準。特別是視覺效果,定會令人感到驚嘆。
★《使女的故事》是愛特伍最廣為討論的小說之一,以女性視角描寫分工嚴謹的未來社會,背後是極權統治、階級與性別主義等惡劣結構,被譽為「女性主義的反烏托邦(Dystopia)小說」。
★《使女的故事》與赫胥黎《美麗新世界》、歐威爾《一九八四》並列為二十世紀最重要的未來小說二十世紀重要的未來小說。
得獎紀錄
★一九八五年加拿大總督文學獎
★一九八五年《洛杉磯時報》最佳小說獎
★一九八五年《紐約時報》年度最佳小說
★一九八六年英國布克獎(Booker Prize)提名
★一九八六年星雲獎提名
★一九八七年亞瑟.C.克拉克最佳科幻小說獎
媒體讚譽
這本書極其巧妙地凸顯政治與性之間黑暗的連結……正如喬治.歐威爾的《一九八四》中的世界吸引我們的想像,愛特伍《使女的故事》的世界也必緊攫住我們的心。──《華盛頓郵報》(The Washington Post Book World)
《使女的故事》絕對是經典之作。──《舊金山紀事報》(San Francisco Chronicle)
愛特伍掌握了當代中已然成形的趨勢,並將之延伸出符合邏輯並令人戰慄的未來……這是一本關於我們生命方向的傑出之作……趁還能讀的時候趕快讀!──《休士頓紀事報》(Houston Chronicle)
燦爛輝煌之作。──《新聞週刊》
「有望取代 Netflix 成新時代」!演員們的表演、劇集對於小說故事的現實主義組織和建構上的表現,都讓這個「科幻故事」跳出框框,成為虛實參半的寓言,可以預見的反烏托邦未來。「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 二○一七年將會是非常特別的反烏托邦時代。──《娛樂週刊》(Entertainment Weekly)
作者簡介
瑪格麗特‧愛特伍(Margaret Atwood)
一九三九年出生於渥太華,加拿大最傑出的小說家、詩人,同時也寫短篇故事、評論、劇本以及創作兒童文學。她已發表四十多部作品,翻譯超過三十五種語言,其中小說《盲眼刺客》獲頒二○○○年布克獎,《雙面葛蕾斯》獲頒加拿大季勒文學獎,並獲義大利最負盛名的蒙德羅文學獎(Premio Mondello)。二○○五年,她獲頒愛丁堡圖書節啟蒙獎(Edinburgh Book Festival Enlightenment),得獎理由是對世界文學與思想的傑出貢獻。二○○八年,獲頒西班牙艾斯杜里亞斯親王文學獎(Prince of Asturias Prize for Literature)。她也是活躍的社會運動人士,長期關注環境和生態保育、創作言論自由受政治迫害等社會議題,也曾和全球五百位作家連署,抵制國家對網路使用的過當管制。
譯者簡介
陳小慰
英語語言文學博士。現任福州大學外國語學院院長,主要從事翻譯與加拿大文學的教學與研究。曾獲國家留學基金委獎學金到英國曼賈斯特大學訪學,並兩次獲加拿大政府研究獎赴加從事學術研究。此外,亦兼任中國翻譯協會翻譯理論與翻譯教學委員會委員、中國翻譯協會理事、福建省翻譯協會副會長。代表譯作有《使女的故事》、《十日談》等書。
瑪格麗特‧愛特伍(Margaret Atwood)
一九三九年出生於渥太華,加拿大最傑出的小說家、詩人,同時也寫短篇故事、評論、劇本以及創作兒童文學。她已發表四十多部作品,翻譯超過三十五種語言,其中小說《盲眼刺客》獲頒二○○○年布克獎,《雙面葛蕾斯》獲頒加拿大季勒文學獎,並獲義大利最負盛名的蒙德羅文學獎(Premio Mondello)。二○○五年,她獲頒愛丁堡圖書節啟蒙獎(Edinburgh Book Festival Enlightenment),得獎理由是對世界文學與思想的傑出貢獻。二○○八年,獲頒西班牙艾斯杜里亞斯親王文學獎(Prince of Asturias Prize for Literature)。她也是活躍的社會運動人士,長期關注環境和生態保育、創作言論自由受政治迫害等社會議題,也曾和全球五百位作家連署,抵制國家對網路使用的過當管制。
譯者簡介
陳小慰
英語語言文學博士。現任福州大學外國語學院院長,主要從事翻譯與加拿大文學的教學與研究。曾獲國家留學基金委獎學金到英國曼賈斯特大學訪學,並兩次獲加拿大政府研究獎赴加從事學術研究。此外,亦兼任中國翻譯協會翻譯理論與翻譯教學委員會委員、中國翻譯協會理事、福建省翻譯協會副會長。代表譯作有《使女的故事》、《十日談》等書。
導讀
I
《使女的故事》(The Handmaid's Tale,以下簡稱《使女》)是世界文壇上享有盛譽的加拿大著名小說家、詩人和文學評論家瑪格麗特‧愛特伍(Margaret Atwood,1939-)一九八五年完成的作品。該小說為作者繼一九六六年以詩集《圈戲》(The Circle Game, 1965)第一次獲加拿大總督文學獎後,於二十年後的一九八六年再次贏得總督文學獎。該書出版後好評如潮,在美國連獲洛杉磯時報最佳小說獎及《紐約時報》一九八五年年度最佳小說兩個獎項。並獲英國布克獎(Booker Prize)提名及阿瑟•C•克拉克最佳科幻小說獎。時至今日,該書魅力仍經久不衰,一直是國際評論界研究的熱點並成為歐美一些國家高校英語文學課的必選教材。
《使女》是一部未來小說。這部以美國麻塞諸塞州為背景的小說講述的是發生在未來基列國的故事。在這個現有美國政府被國內基要主義(fundamentalism,也譯「原教旨主義」)信徒中的極端分子取而代之的世界裡,一方面是一個在宗教極權主義分子眼中無比美好的理想國度;另一方面,卻是在這種政權下廣大女性群體(也包括男性)所遭受的悲慘命運,尤其是以主人公代表的,充當政教大權在握的上層當權人物「大主教」們生育機器的「使女」們(出自《聖經•創世記》中不能生子的拉結讓使女比拉與其夫雅各同房從而得子的故事)夢魘般的經歷。
在這個世界中,女性的地位發生了質的改變。她們不再以七0、八0年代以來在西方盛行的女性主義者傲視群雄、充滿雄心壯志的強女人形象出現,一變而成社會的弱勢群體。她們被剝奪了財產和工作,生活天地從社會退居家中,即便是基列國裡地位最優越的大主教「夫人們」也概莫能外。女性被分門別類:夫人,嬤嬤,使女,馬大(女僕),(窮人家的)經濟太太,蕩婦(妓女),能夠發揮的作用除了採購、燒煮、洗刷、生育、管家,管理使女和提供性服務外別無其他。還有一類是年老色衰、不能生育或越規逾矩的所謂「壞女人」,她們被發配到與二戰期間納粹集中營一般可怖的「隔離營」去與核泄漏和核廢料打交道。而小說中專門訓練來為上層人物繁衍子嗣的「使女」更是一群身份曖昧的女人,她們沒有自己的生活,沒有自己的真名實姓,所有屬於自己的名字均被抹去,代之以由英文中表示所屬關係的介係詞Of 加上她們為之服務的大主教的姓構成(如主人公“奧芙弗雷德”Offred,意指“弗雷德的”),使她們成了大主教們不折不扣的附屬品。
在這個世界中,男人也同樣是受害者。儘管有些男人特權在握,如當權的大主教、充當秘密警察角色的「眼目」等,但大多數男人行為受到嚴格限制,在性的問題上更是嚴厲苛刻:不准接觸色情物品,不許有婚外性行為,實行包辦婚姻,不許手淫,不許搞同性戀,要立下戰功才有望得到婚姻,否則不得成婚。
小說中的基列社會整個講究的是一板一眼,有條不紊。生活嚴謹刻板,毫無歡樂可言。與「KGB」如出一轍的眼目們,幽靈般無處不在,誰敢與當權者作對,必將受到他們的嚴厲鎮壓。他們與其乘坐的黑色篷車一道,成為基列國高壓專制的象徵。學校本是用來傳播知識的場所,卻被基列政權用來作為向女性灌輸愚昧思想的感化中心,那裡禁止讀書寫字,每天不絕於耳的只有《聖經》語錄和充當統治階級工具的嬤嬤們喋喋不休的老生常談。她們不遺餘力地對選到感化中心的女性開頑啟蒙,施以教化,企圖令她們忘卻自我,皈依教門,心甘情願地成為荒唐政權中高官達人的生育機器。而象徵知識、希望的大學校園,則成了違背清規戒律者恐怖的刑場,學校的圍牆也成了死人示警的地方。
書中的未來離我們有多遠?
II
未來小說在西方文學評論界也被稱為「思辨小說」(Speculative Fiction),它描寫的是未來之事,卻不是通常意義上的科幻小說。未來小說儘管含有科幻成分,但具有強烈文化內容。《使女》描寫的最遠時間距小說寫作時間二百多年,以幾名歷史學家的發現,讓一位在基列國不幸淪為「使女」、後來僥倖逃出的女性,通過錄在錄音帶裡的聲音,向讀者講述發生在那個時間之前的故事,即主人翁在未來二十一世紀初的親身經歷,其間夾雜著大量主人翁對二十世紀八0年代生活的回憶與反思。其寫作手法也十分新穎,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 特殊的時間敘述方式,時空顛倒:
整篇小說是發生在一個前推時間之先的倒果,只是這前推時間被放在了小說末尾部分,小說一開始便是宛若現實的倒敘,由於沒有時間上的交代,讀者幾乎感覺不到故事中發生的事與其所處的現實在時間上的距離。而在倒敘中作者又一反按照事實發生的先後順序進行敘述的傳統手法,物理時間的先後順序被人物的心理時間順序取代,時空顛倒,大量使用現在時態,使故事更增加了即時感,仿佛講述者就在我們對面聲淚俱下,侃侃而談。整個故事完全超越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將已成往事的未來當作現實,又在這現實與回憶、當今與過去做了時間和空間上的交叉,從而突出了人物的心理活動,增加了小說的真實感。
2. 直接引用《聖經》原文:
由於小說題材與西方宗教文化傳統的緊密聯繫,作者在小說中不僅針對人物的特點,使用了大量出自《聖經》裡的人名,還大膽引用了許多《聖經》原文,將這一西方宗教與文學的經典著作與虛構的故事巧妙自然地融合在一起,生動地再現了基要主義極端分子的狂熱信仰及其所作所為,同時也使熟悉這一文化傳統的讀者看到,這一珍貴的文化遺產一旦被專制政權堂而皇之地加以利用,將會多麼可怕!
3. 製造懸疑:
懸疑的運用也是這部小說的魅力所在。許多人物、事件剛出現時,作者都有意不予清楚交代,而是設下懸念,讓讀者在欲知結果的好奇心中通過閱讀去逐漸發現答案。如在主人翁房間櫃子裡那行神秘的拉丁文是在第九章出現的,但一直到第二十九章答案才水落石出。男主人翁之一尼克的身份從一開始就撲朔迷離、好壞難辨,一直到故事末尾的最後一刻才「真人畢現」。至於書中許多意義含糊、模棱兩可的細節以及整個故事的背景更是到了結尾「史料」部分才令人恍然大悟,豁然開朗。這一切使閱讀本身極具挑戰,也增添了閱讀的樂趣。
4. 重複手法的運用:
重複作為一種修辭手法,其作用在於能夠強有力地表現情感。書中這一手法的應用主要體現在篇名上。除「史料」部分外,全書四十六章共分為十五篇。而其中以「夜」為題的竟高達七篇!重復使用「夜」為題,使讀者對一個心靈被她屋裡的四面牆壁,被大主教家的深宅大院,被將她一頭秀髮和臉龐嚴嚴遮住的頭巾牢牢禁錮,飽受重創、苦不堪言的女主人公在基列國所經歷的黑暗日子印象異常深刻。
5. 跨學科特點:
小說的跨學科特點十分突出。涉及的面有醫學、文學、美術、歷史、經濟、電子、生物、人類學、遺傳學、心理學、音樂學、網路學等。表現出作者廣博的知識面,也使所探討的主題更有深度。
6. 辭彙創新:
在辭彙應用上作者大膽創新。由於這是一本未來小說,而未來必定是電腦應用普及的時代。為此,作者利用縮合法將讀者熟悉的詞進行拼綴,創造出不少這方面的新詞。如compucard=(computer+card 電子信用卡);compuchek=(computer+check 電子查驗器);Compucount=(computer+account 電子賬戶);Computalk=(computer+talk 電子對講機)等。其他方面的新詞還有如Econowives=(Economical+wives經濟太太);Libertheos=(liberty+theology宗教信仰自由主義戰士);pornomarts=(pornographic+marts 色情商場)等。所有這些都給這部小說增加了語言上的鮮活性和新鮮感。
Ⅲ
瑪格麗特‧愛特伍曾經說過,她「試圖將文字組合在一起做一些它們分開時所做不到的事情,即儘量擴大語言的表現力」。以上所有這些藝術技巧的綜合應用,加上細緻入微的觀察、生動準確的比喻、機智幽默的語言、大膽的想象力以及哲人般的遠見卓識和深刻思考,使得這部小說在思想性、藝術性和可讀性上都堪稱一流。愛特伍一貫注重表現文學和文學為生的社會、政治及文化環境之間的緊密聯繫。她曾經說過,「切記,在這本書中我所用的所有細節都是曾經在歷史上發生過的。換句話說,它不是科幻小說。」愛特伍筆下的基列國絕非空穴來風。作為我們這個時代的反映,這部未來小說包含了極為深刻的現實內涵。
由於《使女》是一本在題材和表現手法上都十分「後現代」的作品,對讀者是一種挑戰,對譯者則更是一種挑戰;翻譯過程就像是一個課題研究。陌生的宗教背景,為多未標明出處的《聖經》原話、歷史掌故、文學典故和內涵豐富的比喻,各種學科知識和德文、法文、拉丁文穿插其詞,大量當今美國社會生活、文化現象和事物以及作者創造的新詞等等,凡此種種,惟有靠閱讀查考有關書籍、資料,虛心請教,仔細揣摩上下文逐一解決。在本書翻譯過程中,譯者一九九二年首次訪加結識的加拿大老朋友,原布洛克大學英語系系主任Kenneth M.McKay 教授給予了巨大幫助,在此謹表示真摯感謝。另外還要感謝國際加拿大研究會的Linda M.Jones女士,她在得知譯者正在翻譯這部加拿大著名作家創作的當代名著時,通過加拿大駐華大使館,熱心提供了有關參考書籍,並幫助譯者與作者取得聯繫,使書中一些關鍵性問題得到愛特伍的權威性解答。
陳小慰
I
《使女的故事》(The Handmaid's Tale,以下簡稱《使女》)是世界文壇上享有盛譽的加拿大著名小說家、詩人和文學評論家瑪格麗特‧愛特伍(Margaret Atwood,1939-)一九八五年完成的作品。該小說為作者繼一九六六年以詩集《圈戲》(The Circle Game, 1965)第一次獲加拿大總督文學獎後,於二十年後的一九八六年再次贏得總督文學獎。該書出版後好評如潮,在美國連獲洛杉磯時報最佳小說獎及《紐約時報》一九八五年年度最佳小說兩個獎項。並獲英國布克獎(Booker Prize)提名及阿瑟•C•克拉克最佳科幻小說獎。時至今日,該書魅力仍經久不衰,一直是國際評論界研究的熱點並成為歐美一些國家高校英語文學課的必選教材。
《使女》是一部未來小說。這部以美國麻塞諸塞州為背景的小說講述的是發生在未來基列國的故事。在這個現有美國政府被國內基要主義(fundamentalism,也譯「原教旨主義」)信徒中的極端分子取而代之的世界裡,一方面是一個在宗教極權主義分子眼中無比美好的理想國度;另一方面,卻是在這種政權下廣大女性群體(也包括男性)所遭受的悲慘命運,尤其是以主人公代表的,充當政教大權在握的上層當權人物「大主教」們生育機器的「使女」們(出自《聖經•創世記》中不能生子的拉結讓使女比拉與其夫雅各同房從而得子的故事)夢魘般的經歷。
在這個世界中,女性的地位發生了質的改變。她們不再以七0、八0年代以來在西方盛行的女性主義者傲視群雄、充滿雄心壯志的強女人形象出現,一變而成社會的弱勢群體。她們被剝奪了財產和工作,生活天地從社會退居家中,即便是基列國裡地位最優越的大主教「夫人們」也概莫能外。女性被分門別類:夫人,嬤嬤,使女,馬大(女僕),(窮人家的)經濟太太,蕩婦(妓女),能夠發揮的作用除了採購、燒煮、洗刷、生育、管家,管理使女和提供性服務外別無其他。還有一類是年老色衰、不能生育或越規逾矩的所謂「壞女人」,她們被發配到與二戰期間納粹集中營一般可怖的「隔離營」去與核泄漏和核廢料打交道。而小說中專門訓練來為上層人物繁衍子嗣的「使女」更是一群身份曖昧的女人,她們沒有自己的生活,沒有自己的真名實姓,所有屬於自己的名字均被抹去,代之以由英文中表示所屬關係的介係詞Of 加上她們為之服務的大主教的姓構成(如主人公“奧芙弗雷德”Offred,意指“弗雷德的”),使她們成了大主教們不折不扣的附屬品。
在這個世界中,男人也同樣是受害者。儘管有些男人特權在握,如當權的大主教、充當秘密警察角色的「眼目」等,但大多數男人行為受到嚴格限制,在性的問題上更是嚴厲苛刻:不准接觸色情物品,不許有婚外性行為,實行包辦婚姻,不許手淫,不許搞同性戀,要立下戰功才有望得到婚姻,否則不得成婚。
小說中的基列社會整個講究的是一板一眼,有條不紊。生活嚴謹刻板,毫無歡樂可言。與「KGB」如出一轍的眼目們,幽靈般無處不在,誰敢與當權者作對,必將受到他們的嚴厲鎮壓。他們與其乘坐的黑色篷車一道,成為基列國高壓專制的象徵。學校本是用來傳播知識的場所,卻被基列政權用來作為向女性灌輸愚昧思想的感化中心,那裡禁止讀書寫字,每天不絕於耳的只有《聖經》語錄和充當統治階級工具的嬤嬤們喋喋不休的老生常談。她們不遺餘力地對選到感化中心的女性開頑啟蒙,施以教化,企圖令她們忘卻自我,皈依教門,心甘情願地成為荒唐政權中高官達人的生育機器。而象徵知識、希望的大學校園,則成了違背清規戒律者恐怖的刑場,學校的圍牆也成了死人示警的地方。
書中的未來離我們有多遠?
II
未來小說在西方文學評論界也被稱為「思辨小說」(Speculative Fiction),它描寫的是未來之事,卻不是通常意義上的科幻小說。未來小說儘管含有科幻成分,但具有強烈文化內容。《使女》描寫的最遠時間距小說寫作時間二百多年,以幾名歷史學家的發現,讓一位在基列國不幸淪為「使女」、後來僥倖逃出的女性,通過錄在錄音帶裡的聲音,向讀者講述發生在那個時間之前的故事,即主人翁在未來二十一世紀初的親身經歷,其間夾雜著大量主人翁對二十世紀八0年代生活的回憶與反思。其寫作手法也十分新穎,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 特殊的時間敘述方式,時空顛倒:
整篇小說是發生在一個前推時間之先的倒果,只是這前推時間被放在了小說末尾部分,小說一開始便是宛若現實的倒敘,由於沒有時間上的交代,讀者幾乎感覺不到故事中發生的事與其所處的現實在時間上的距離。而在倒敘中作者又一反按照事實發生的先後順序進行敘述的傳統手法,物理時間的先後順序被人物的心理時間順序取代,時空顛倒,大量使用現在時態,使故事更增加了即時感,仿佛講述者就在我們對面聲淚俱下,侃侃而談。整個故事完全超越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將已成往事的未來當作現實,又在這現實與回憶、當今與過去做了時間和空間上的交叉,從而突出了人物的心理活動,增加了小說的真實感。
2. 直接引用《聖經》原文:
由於小說題材與西方宗教文化傳統的緊密聯繫,作者在小說中不僅針對人物的特點,使用了大量出自《聖經》裡的人名,還大膽引用了許多《聖經》原文,將這一西方宗教與文學的經典著作與虛構的故事巧妙自然地融合在一起,生動地再現了基要主義極端分子的狂熱信仰及其所作所為,同時也使熟悉這一文化傳統的讀者看到,這一珍貴的文化遺產一旦被專制政權堂而皇之地加以利用,將會多麼可怕!
3. 製造懸疑:
懸疑的運用也是這部小說的魅力所在。許多人物、事件剛出現時,作者都有意不予清楚交代,而是設下懸念,讓讀者在欲知結果的好奇心中通過閱讀去逐漸發現答案。如在主人翁房間櫃子裡那行神秘的拉丁文是在第九章出現的,但一直到第二十九章答案才水落石出。男主人翁之一尼克的身份從一開始就撲朔迷離、好壞難辨,一直到故事末尾的最後一刻才「真人畢現」。至於書中許多意義含糊、模棱兩可的細節以及整個故事的背景更是到了結尾「史料」部分才令人恍然大悟,豁然開朗。這一切使閱讀本身極具挑戰,也增添了閱讀的樂趣。
4. 重複手法的運用:
重複作為一種修辭手法,其作用在於能夠強有力地表現情感。書中這一手法的應用主要體現在篇名上。除「史料」部分外,全書四十六章共分為十五篇。而其中以「夜」為題的竟高達七篇!重復使用「夜」為題,使讀者對一個心靈被她屋裡的四面牆壁,被大主教家的深宅大院,被將她一頭秀髮和臉龐嚴嚴遮住的頭巾牢牢禁錮,飽受重創、苦不堪言的女主人公在基列國所經歷的黑暗日子印象異常深刻。
5. 跨學科特點:
小說的跨學科特點十分突出。涉及的面有醫學、文學、美術、歷史、經濟、電子、生物、人類學、遺傳學、心理學、音樂學、網路學等。表現出作者廣博的知識面,也使所探討的主題更有深度。
6. 辭彙創新:
在辭彙應用上作者大膽創新。由於這是一本未來小說,而未來必定是電腦應用普及的時代。為此,作者利用縮合法將讀者熟悉的詞進行拼綴,創造出不少這方面的新詞。如compucard=(computer+card 電子信用卡);compuchek=(computer+check 電子查驗器);Compucount=(computer+account 電子賬戶);Computalk=(computer+talk 電子對講機)等。其他方面的新詞還有如Econowives=(Economical+wives經濟太太);Libertheos=(liberty+theology宗教信仰自由主義戰士);pornomarts=(pornographic+marts 色情商場)等。所有這些都給這部小說增加了語言上的鮮活性和新鮮感。
Ⅲ
瑪格麗特‧愛特伍曾經說過,她「試圖將文字組合在一起做一些它們分開時所做不到的事情,即儘量擴大語言的表現力」。以上所有這些藝術技巧的綜合應用,加上細緻入微的觀察、生動準確的比喻、機智幽默的語言、大膽的想象力以及哲人般的遠見卓識和深刻思考,使得這部小說在思想性、藝術性和可讀性上都堪稱一流。愛特伍一貫注重表現文學和文學為生的社會、政治及文化環境之間的緊密聯繫。她曾經說過,「切記,在這本書中我所用的所有細節都是曾經在歷史上發生過的。換句話說,它不是科幻小說。」愛特伍筆下的基列國絕非空穴來風。作為我們這個時代的反映,這部未來小說包含了極為深刻的現實內涵。
由於《使女》是一本在題材和表現手法上都十分「後現代」的作品,對讀者是一種挑戰,對譯者則更是一種挑戰;翻譯過程就像是一個課題研究。陌生的宗教背景,為多未標明出處的《聖經》原話、歷史掌故、文學典故和內涵豐富的比喻,各種學科知識和德文、法文、拉丁文穿插其詞,大量當今美國社會生活、文化現象和事物以及作者創造的新詞等等,凡此種種,惟有靠閱讀查考有關書籍、資料,虛心請教,仔細揣摩上下文逐一解決。在本書翻譯過程中,譯者一九九二年首次訪加結識的加拿大老朋友,原布洛克大學英語系系主任Kenneth M.McKay 教授給予了巨大幫助,在此謹表示真摯感謝。另外還要感謝國際加拿大研究會的Linda M.Jones女士,她在得知譯者正在翻譯這部加拿大著名作家創作的當代名著時,通過加拿大駐華大使館,熱心提供了有關參考書籍,並幫助譯者與作者取得聯繫,使書中一些關鍵性問題得到愛特伍的權威性解答。
陳小慰

【預購】使女的故事(圖像版)(THE HANDMAID’S TALE——Graphic Novel)◎芮妮·諾特(Renée Nault)、瑪格麗特·愛特伍(Margaret Atwood)(譯者:李之年)
平常價 $41.00/
結帳時計算稅金和運費
《使女的故事》出版已逾三十年,講述在極權政體基列共和國的統治下,具生育能力的女性被物化為長了兩條腿的子宮,專門服侍握有權力的大主教,生下他們的子嗣,若有不從者,則遭遇非人的待遇。然而卻有些人始終堅持對抗,試圖找回自由與尊嚴。
對照於今日的世界景況,書中建立的世界可說已從啟示與預言成為接近現實的狀況。而作品也以各種形式改編,如電影、舞台劇、影集等。
插畫家芮妮.諾特接受出版社邀請,擔任《使女的故事》圖像小說版作者,早在影集播映之前,就已開始著手創造書中的基列共和國。
她反覆閱讀文本,挑選出重要段落,重新編寫腳本,並輔以大量素描,描繪出角色特徵,而後以擅長的水彩與墨水畫出了基列共和國中的陰鬱與恐怖,小說中的經典場景,更讓人過目不忘,使圖像小說版展現完全不同於其他表現形式,令人耳目一新的《使女的故事》。
本書特色
★ 《使女的故事》已是當代經典,除了文字、電影、影集、舞台劇之外,現在更推出圖像版。
★ 國際知名畫家芮妮.諾特,以小說為基礎,重新改編《使女的故事》,以精采圖像創造了基列共和國的樣貌,每一格畫面,都令人震驚。
媒體推薦
芮妮.諾特運用線條、色彩精準且驚人地呈現了恐懼、順從、絕望以及極微弱的希望之光。──《出版人週刊》
非常有趣且吸引人......能夠傳達出文本、甚至是影集從未能展現的部分。──《紐約郵報》
令人讚嘆!──io9
作者簡介
芮妮.諾特(Renée Nault)
芮妮.諾特是加拿大藝術、插畫家,也是圖像小說家。出生於溫哥華,但成長於維多利亞,在這個靠近海邊的城市,悠然緩慢與輕盈流動的海邊光景等明亮的色彩深深對她產生影響,後來更結合了日本浮世繪的特質,使她以生動的水彩與墨水插畫聞名,並兼具神祕的象徵主義與黑色幽默,展現強烈的個人特色。
二○一九年,芮妮.諾特完成了圖像版的《使女的故事》,一出版便備受好評,暢銷熱賣,並且授權數種語言版本。
作品散見於書、雜誌、報紙,或者廣告,也常見於《洛杉磯時報》,更多作品可見:www.reneenault.com
瑪格麗特.愛特伍(Margaret Atwood)∕原作
加拿大最傑出的小說家、詩人,同時也寫短篇故事、評論、劇本以及創作兒童文學。她已發表五十多部作品,翻譯超過三十五種語言,其中小說《盲眼刺客》獲頒二○○○年布克獎,《雙面葛蕾斯》獲頒加拿大季勒文學獎,並獲義大利最負盛名的蒙德羅文學獎(Premio Mondello)。二○○五年,她獲頒愛丁堡圖書節啟蒙獎(Edinburgh Book Festival Enlightenment),得獎理由是對世界文學與思想的傑出貢獻。二○○八年,獲頒西班牙艾斯杜里亞斯親王文學獎(Prince of Asturias Prize for Literature)。《使女的故事》於二○一七年改編為電視影集,再度掀起世界注目、回響熱烈,愛特伍並客串其中一角。她長期關注環境和生態保育、創作言論自由受政治迫害等社會議題,也曾和全球五百位作家連署,抵制國家對網路使用的過當管制。二○一九年,再度以《使女的故事》續集《證詞》獲得布克獎。
譯者簡介
李之年
成大外文系畢,英國愛丁堡大學心理語言學碩士,新堡大學言語科學博士肄。專事翻譯,譯作類別廣泛,包括各類文學小說、科普、藝術、人文史地、心理勵志等,並定期替《科學人》、《知識大圖解》等科普雜誌翻譯文章。近作有《另一種語言》(天培)、《我的孩子是兇手:一個母親的自白》(商周)等。
Email: ncleetrans@gmail.com